高校作为我国科教兴国的生力军和科技创新的主要阵地,在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知识创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持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上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到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那么高校科技如何在管理体制、人才机制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进行创新,才能适应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中国教育报》记者日前就相关问题对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院士进行了专访。
记者:潘校长,科技创新分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即原始创新,长期被视为大学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那么您认为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两者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结合浙江大学面向经济,服务社会的实际,请您谈谈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提高高校的原始创新能力,从而更加有效地服务于经济建设?
潘云鹤: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实际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各有自己不同的研究前沿,知识创新的成果是“发现”,技术创新的成果是“发明”,两者之间是彼此互动的。原始性创新的成果为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也促进了应用科学的发展;而技术创新的不断进步也必然对基础科学研究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当前高新技术研究中,大量的原始性创新即基础研究课题是从应用研究中提出的。如果一个高校不抓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就得不到社会的支持,高校本身也就会因缺乏资金而影响自身发展。高校应该走出象牙塔,所有的研究最终都应该服务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
这说明,组织高校的科技力量以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开发为企业服务,加强合作,对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能力,具有广阔的前景。因此,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交叉综合、人才基础雄厚、学术氛围宽松、国际合作交流活跃、信息灵通等优势,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推动大学与企业的结合,不仅通过人才知识成果辐射影响社会,而且建立与社会和企业紧密结合的各种形式的联盟结构,实现大学科技服务经济的社会功能。被誉为“美国新技术摇篮”的“硅谷”的发展就是围绕斯坦福和伯克利两所主要的研究型大学的“高水平+强辐射”,走的一条大学与产业部门互相依托、互相促进,使得科研、教学、生产三者协调发展的道路。
科技创新的重点:提高企业产品创新能力
记者:高校拥有丰富的创新资源,并潜藏着巨大的创新能力。但是现实的情况是,高校科研的成果转化率并不高,只有10% ̄15%,存在“成果多、转化少、推广难”的局面,您认为是什么原因?努力提高企业产品创新能力是高校科技创新的重点,在这方面高校有那些工作要做?
潘云鹤:我国高校拥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潜藏着巨大的技术创新实力。据统计,截至2001年,全国高校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28.6万人,承担各类课题12.1万项,高校中经主管部门批准建立的研发机构5090个,研发人员24.1万人。但与发达国家不低于30%的科研成果产业化率相比,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大约只有10%—15%,大量具有产业化前景的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
技术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技术创新包括哪些方面?它的核心是什么?谁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从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技术创新最关键、最重要的是产品创新。产品创新主要是企业应用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产品创新要以企业为核心,加强产品创新对提高我国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以浙江省为例,浙江经济发展一个很大特点,就是生产的产品以区域为限,发展以块状经济为特征。年销售额5亿以下的中小企业创造了全省70%以上的GDP。比如温州整个区域都在生产皮鞋,其产量之大,不但在国内占有很大市场份额,而且还远销国外。还有一个区域生产领带,中国70%的领带都是那儿生产的。如果通过产品创新,在皮鞋或领带中加入高技术成分,产品价值增加一元钱,那就可以增加几亿元的产值,它所创造的财富,将会以几何级数增长。
高校科技创新的关键:培养创造性人才
记者:推动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关键是人才。现在国际上科研的趋势是交叉性学科容易出成果,各种不同学科和专业的人在一起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您认为要打破中国企业长期以来所走的模仿的道路,在培养创新性人才和科研团队方面,应努力培养“4Q”,即交叉性、自主性、研究性和开放性,能不能结合浙江大学近年来对人才培养的改革实践,请您谈谈如何构建一种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模式?
潘云鹤:推动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关键是人才。中国企业长期以来走的是一条模仿的道路,现在要转化成一条创新道路,就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应当具有一些新特征,例如擅长终身学习,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善于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想象力强;具有亲和力和合作精神;有很强的适应性,见微知著,对环境变化敏锐;积极创业,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国际竞争力强,能熟练灵活运用国际游戏规则取得成功等。
长期以来,我国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薄弱环节。传统大学培养人才的方法是单一的传授式方法:高校的专业教学被比喻为生产线,一个专业由一系列课程组成,每门课如同一台机床,学生形同部件,经过一系列机床,被加工成一个专业人才。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培养专业对口人才的有效方法,但不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方法。创新行为一定来自于与众不同的知识结构,而只有独特的学习路径才能构造独特的知识结构。
当前,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应努力提倡“4Q”——交叉性:如在信息、制造、管理、经济、法律、艺术等等领域中交叉学习;自主性:学生能自己调整专业、课程和交叉方向,以提高学习效率,造就与众不同的知识结构;研究性:学生不但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而且能批判性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放性:学生能了解多种文化环境,从而具有更强的国际竞争能力和合作能力。
浙江大学目前正在按照上述方向进行改革。学校以新思想重新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前瞻性和国际化的要求,实施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培养模式,构建多通道、多规格、模块化的教学框架,按照学科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构建合理的通识教育结构,引导学生在研发中学习,基于网络学习,塑造创造性人格,给予学生更大的成才空间。与此同时,学校还不断加大对教学资源的投入,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推行网络课程教学,努力培养更多基础宽厚、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具有国际竞争意识的优秀人才。
记者:10年来,浙江大学的39个重点项目累计创造了经济效益250个亿,为浙江省创造经济效益170个亿。在推动科技创新的工作中,像浙江大学这样的高水平研究性大学成为国家知识创新的源泉,也成为国家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的孵化中心,浙江大学在高新技术的成果转化方面有那些经验可供借鉴?
潘云鹤:浙江大学的科技工作坚持面向经济,服务社会的方针,在依托学科、联合企业,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近几年来,浙江大学大力加强与地方的科技与经济合作,加强学校科技发展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力,先后与江西、云南、贵州等省市建立了全面的科技合作关系,与浙江省合作的科技项目近4年增长了近5倍,去年总经费达到了2.7亿元,浙江大学已有上千项高新技术成果在农业、工业、医药等领域实现了产业化。
在推动科技创新工作中,高校尤其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不但能成为国家知识创新的源泉,也能成为国家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的孵化中心。目前,我国高校已具备在一些领域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国家应该选择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进行创新基地建设试点,通过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改革,充分发挥高校多学科交叉和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大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资源配置和政策导向上,促进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结合,在更高水平上实现科技发展的跨越。
记者:您想通过本报向高校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科研人员以及将来有志于投身科研事业的大学生朋友们表达什么样的愿望和期待?
潘云鹤:科学事业是人类的一项崇高的事业。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进一步强调科教兴国战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大学生大显身手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强有力的人才和知识支撑。有志于从事科技创新事业的大学生朋友,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加强自己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始性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开放的意识和国际视野,站在历史和全球的高度,吸纳人类优秀文化的精华,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献身祖国的科技事业,为人类的文明和国家的富强作出自己的贡献。(本报记者黄蔚 通讯员单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