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启动“家蚕基因组计划”,使中国的模式生物研究独具特色
■记者任荃报道
亘古一条丝绸之路将因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绵延拐入21世纪。在昨天闭幕的第30期东方科技论坛“模式生物与人类疾病”上,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院长裴钢院士为代表的生物学家建议:尽快启动“中国家蚕基因组计划”,开展独具中国特色的“家蚕模式生物研究”。
阅读基因语言,人鼠本是“兄弟”。“由鼠及人”的疾病研究模式,正成为后基因组时代的“流行法则”。与人类基因高度同源的果蝇、小鼠、线虫、斑马鱼因此担当起代人受过的“科研替身”,即破译人类各种生命现象的模式生物。尽管近年来中国在上述四种模式生物的研究中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由于起步较晚,更多研究尚处于跟踪阶段。
如何让我们的模式生物研究独具特色?与会专家认为,古老的家蚕无疑给了中国赶超世界的机会。据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学遗传学教授王铸钢介绍,家蚕属昆虫中的鳞翅目,恰好与80%的农林害虫同类。研究家蚕,将帮助人类了解大批害虫的生长发育规律,掌握它们的生理弱点,从而有的放矢。其次,家蚕的遗传资源非常丰富,存在大量疾病模型,且家蚕基因与人类基因存在一定相似性,研究这些模型,对人类的疾病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再次,一旦搞清蚕丝生产的调控机理,人类就能利用家蚕特有的“体内加工厂”,为药厂提供各种高纯度医用蛋白。
家蚕所蕴涵的重大科研价值,同时引来了激烈的国际竞争。1999年,日本农林省投资50亿日元启动“家蚕基因组”研究,其重视程度仅次于人类基因组计划,据悉目前物理图谱即将完成。韩国则与日本合作,在利用家蚕生产高血压、糖尿病等治疗药物上取得了多个专利。去年,国际家蚕基因组委员会也正式成立。
令人欣喜的是,我国在家蚕遗传资源方面的积累由来已久。据西南农业大学农业部蚕桑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夏庆友教授透露,早在上世纪20年代,西南农大就开始了家蚕突变基因库的建库工作。经过前后四代人的艰苦努力,如今那里已经建立起全世界最大的家蚕基因库,拥有家蚕品系600余种,覆盖现存世界蚕基因资源总量的95%,其中包括痛风、神经传导障碍以及某些癌症的基因突变品系,这些都是研究人类疾病的难得模型。
据了解,家蚕共有28条染色体,约4.8亿对碱基,估计共有基因4万个,其研究工作量比人类基因组要小得多。目前,在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和国家973前期项目的支持下,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为领导的西南农大课题组,正与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浙江大学、中国农科院等单位合作展开有关“中国家蚕基因组”的前期研究。夏庆友表示,有了“国际人类基因组”和“水稻基因组”的研究经验,中国的基因组研究尤其是测序水平不容怀疑,若能多方面通力协作,“中国家蚕基因组”研究完全有可能后来居上。
■记者任荃报道
亘古一条丝绸之路将因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绵延拐入21世纪。在昨天闭幕的第30期东方科技论坛“模式生物与人类疾病”上,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院长裴钢院士为代表的生物学家建议:尽快启动“中国家蚕基因组计划”,开展独具中国特色的“家蚕模式生物研究”。
阅读基因语言,人鼠本是“兄弟”。“由鼠及人”的疾病研究模式,正成为后基因组时代的“流行法则”。与人类基因高度同源的果蝇、小鼠、线虫、斑马鱼因此担当起代人受过的“科研替身”,即破译人类各种生命现象的模式生物。尽管近年来中国在上述四种模式生物的研究中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由于起步较晚,更多研究尚处于跟踪阶段。
如何让我们的模式生物研究独具特色?与会专家认为,古老的家蚕无疑给了中国赶超世界的机会。据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学遗传学教授王铸钢介绍,家蚕属昆虫中的鳞翅目,恰好与80%的农林害虫同类。研究家蚕,将帮助人类了解大批害虫的生长发育规律,掌握它们的生理弱点,从而有的放矢。其次,家蚕的遗传资源非常丰富,存在大量疾病模型,且家蚕基因与人类基因存在一定相似性,研究这些模型,对人类的疾病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再次,一旦搞清蚕丝生产的调控机理,人类就能利用家蚕特有的“体内加工厂”,为药厂提供各种高纯度医用蛋白。
家蚕所蕴涵的重大科研价值,同时引来了激烈的国际竞争。1999年,日本农林省投资50亿日元启动“家蚕基因组”研究,其重视程度仅次于人类基因组计划,据悉目前物理图谱即将完成。韩国则与日本合作,在利用家蚕生产高血压、糖尿病等治疗药物上取得了多个专利。去年,国际家蚕基因组委员会也正式成立。
令人欣喜的是,我国在家蚕遗传资源方面的积累由来已久。据西南农业大学农业部蚕桑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夏庆友教授透露,早在上世纪20年代,西南农大就开始了家蚕突变基因库的建库工作。经过前后四代人的艰苦努力,如今那里已经建立起全世界最大的家蚕基因库,拥有家蚕品系600余种,覆盖现存世界蚕基因资源总量的95%,其中包括痛风、神经传导障碍以及某些癌症的基因突变品系,这些都是研究人类疾病的难得模型。
据了解,家蚕共有28条染色体,约4.8亿对碱基,估计共有基因4万个,其研究工作量比人类基因组要小得多。目前,在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和国家973前期项目的支持下,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为领导的西南农大课题组,正与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浙江大学、中国农科院等单位合作展开有关“中国家蚕基因组”的前期研究。夏庆友表示,有了“国际人类基因组”和“水稻基因组”的研究经验,中国的基因组研究尤其是测序水平不容怀疑,若能多方面通力协作,“中国家蚕基因组”研究完全有可能后来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