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每日商报2版报道《“韩国孩子”凌晨住院言语不通每日商报联系北京翻译才知是日本人》后,浙江大学黄幸纾老教授给每日商报记者写信说,他看了每日商报报道后,结合在美国的见闻,觉得在杭州日益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情况下,应该成立“语言银行”,以方便在杭州的各路朋友。
黄老师已经八十多岁了,但还在坚持工作。他本人是广东人,大学毕业后,初到杭州工作的时候,也听不懂杭州话,交流特别困难,甚至也被人误认为是“韩国人”。所以在国际化潮流面前,成立“语言银行”很有必要。
他举例说,美国费城就有一个类似的民间机构,有一个公开电话,所有语言不通的人都可以通过这个电话找到翻译。有一次,他的亲戚接了半夜电话,后来一问才知是一起交通事故中,警察把受伤行人送到医院,但伤者是广东人,不会说英语,医院护士也不会广东话,因此向他亲戚求助。而他亲戚正好懂英语和粤语、普通话,才通过电话翻译解决了难题。
因为美国移民很多,各种语言加上方言,沟通上障碍不少,于是一些民间人士发起成立免费的“语言银行”,一些有语言特长的人志愿加入银行,以备不时之需,黄老师的这位亲戚就是语言银行的志愿者。
黄老师说,杭州正在日益国际化,很多国际友人由于语言交流方面的问题,在杭州呆得很寂寞,他认识的几个法国人就饱尝沟通不畅之苦。如果能成立语言银行,对增进各方交流,繁荣杭州很有好处。一旦碰上住院这样性命攸关的难题,也能很快得到解决。 (记者朱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