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血案让人唏嘘 大学生择业需要理性

发布时间:2003-04-05来源:


    4月3日下午,嘉兴市秀洲区人事局两名公务员在办公室里遇刺。警方确认,凶手是浙江大学一名22岁的周姓应届毕业生。动机疑与考公务员有关。
    
    记者昨天就此采访了教育厅有关人士及犯罪心理学家。
    
      学生眼光太高
    
    “不是学生没地方就业,只是他们还不肯签。”记者几乎在所有的大学生毕业招聘会上都能听到这句话。
    
    浙江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认为,尽管公务员工资收入稳定,福利待遇好,但是在当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希望广大毕业生不要一味去挤“独木桥”,还是要转变就业观念,结合自身实际,深入基层,到市场经济第一线的岗位上施展自己的才华。
    
    省教育厅学生处处长周加敏说,近年来,人才聚集大中城市的现象日益突出。一方面不少大学毕业生就算在大中城市找不到工作也不愿下去,另一方面基层许多企事业单位尤其是个私企业、学校等正为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而发愁。如今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但很多高校毕业生还没有调整“骄子”的心态,不愿意到基层到一线到偏远地区就业。其实,今年大学生就业形势虽然有些严峻,但如果大学生能够改变就业观念,不好高骛远,不盲目高估自己的实力,找到合适的工作应该不会很难。
    
    周加敏说,应届毕业生择业时除了要正视自己,调整心态,也要强化法制意识。毕业生就业时多多少少都会碰到问题,一定要用合法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过激性格造成
    
    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犯罪心理学副教授杨持光的分析,像周某这种极端行为,严格上不算激情犯罪,实际上是一种由激情引起的犯罪,一种因情绪上的偏执引起的不计后果的报复行为,是有预谋的。
    
    现在社会变化快,竞争日趋激烈,学生的学习、就业压力都比较大。从现有掌握材料看,周某性格内向,往往与周围的人缺少交流,思想单一,不容易从其他角度考虑问题,做事情往往凭自己的思路走到底。退一步讲,就算在社会上遇到什么不公平的事,也没必要采取如此过激行为。
    
    另外,从种种迹象看,周某看问题缺乏辨证性。虽然案发时一时的激情已过,但在这种狭隘思想的支配下,一步一步走错。听说周某父亲很早就过世了,家里就靠母亲一人支撑,也许“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家庭原因可能促使他对自己要求比较高,对认定的事情有比较强烈的追求,一定要去做到,这又钻了牛角尖。一旦实现不了,心理上思想落差太大,一下子想不开。最后导致悲剧的产生。
    
    这一点上讲,大学生更应该注意培养自己健康的人格、开阔的心胸。
    
    (记者 任斌 何秀珍 200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