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仅37岁的医学博士,带领自己的研究小组日夜研制抗“非典”药物。在防治“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这位兰溪人的女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防治“非典”工作的日益深入,一位年仅37岁的军事医学科学院分子生物研究所主任、医学博士陈薇的名字渐渐响亮起来。
从2月份开始,陈薇就没日没夜地带领自己的研究小组研制抗“非典”药物,在防治“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这位兰溪人的女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月22日晚,央视《东方之子》栏目对她作了专题报道,笔者闻讯后来到陈薇家中,一边采访她的父亲陈李坤,一边对远在北京研究所的陈薇进行了电话采访。
没日没夜研制干扰素
陈李坤拨通了陈薇的电话,让笔者采访陈薇。虽然已是午后1点多了,但陈薇还没有吃午饭,听到笔者满口乡音,陈薇愉快地接受了采访。但她说话的语速非常快,笔者知道她肯定非常忙。
陈薇的声音有些沙哑,她说她已经几天没睡了。中央领导对这事非常重视,胡锦涛主席专门召集他们开了座谈会,详细询问了整个药物的研究开发经过,最关心的是何时可以大批量生产。陈薇说她是“基因工程ω干扰素”课题研究的负责人,目前只有超常规运转,以一种极其亢奋的状态工作。现在,大家走路都是快节奏,什么事情都跑着去做。因为替国家分忧解难,是他们应尽的职责。
据了解,陈薇从事干扰素的研究已经有10多年了。今年初,中国部分地区出现了非典型肺炎的疫情。陈薇意识到他们研制的一种治疗丙型肝炎的干扰素对预防“非典”可能会有一定作用,于是带领研究小组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之中。特别是目前的疫情形势,陈薇更觉得自己肩上担子重千斤。她说,早研制出防治“非典”的临床药物,不仅是科学院的要求,也是国家和人民的要求。
陈薇介绍说,此次“ω干扰素”试验是在负压状态的实验室里完成的,在这样一个工作环境中,一般来说不能喝水,不能上洗手间,经常在里面工作十几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
最近两个月,对陈薇来说是很漫长的一段时期,该睡的时候没法睡,想睡的时候睡不着,因为总觉得有很多很多事情要去做,幸亏家人都非常理解,她母亲已于4月8日专门从兰溪赶到北京来给她带孩子。
4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宣布,正式确认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只是此次在非典型肺炎患者身上分离出的冠状病毒是一种从未发现过的全新的变种病毒。而陈薇研究的“ω干扰素”恰恰对变异冠状病毒有极强的杀灭作用。4月28日,ω干扰素通过了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新药综合评定,并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进入临床实验阶段。陈薇告诉笔者,目前他们已经生产出大批ω干扰素喷雾剂,同时正在进行大规模人群试用效果检测,一线医护人员等高危人群已经用上。陈薇说这种检测有一个过程,比较漫长,但目前预防已经变得和治疗一样重要,甚至可以说比治疗更重要,所以这一药物的问世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从化工领域到基因工程领域
据陈薇的父亲陈李坤介绍,陈薇有两大特点:一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非常自觉;二是无论什么时候都非常开朗。
陈薇从小学习就很自觉,不需要别人的提醒。在家时,她会抢着做家务,或静静地看书,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1984年,她从兰溪一中毕业,考入了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在4年的学习中,各方面表现都很突出。1988年被免试推荐到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攻读硕士。当时,她就开始从事干扰素的研究课题。研究生毕业后,她在军事医学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十几年的钻研,使她从一个普通学子成长为医学基因工程研究的精英,完成了从化工领域到基因工程科学领域的蜕变。这期间,陈薇付出了常人难以想像的辛劳和努力,对她来说,实验室工作早已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
争取50岁成为院士
陈李坤说,他去年在女儿家住过一段时间,女儿工作一直非常忙,常常是深夜一二点钟回家,等早上他起床,女儿又早早去上班了。因为女儿说白天一般都忙于日常事务,思考问题都是在夜里。陈薇有时回家肚子饿了,就用开水泡冷饭吃。所以他目前最担心的是女儿的身体,过一两天就要和女儿通一次电话,叮嘱她要注意休息,并吩咐妻子带好外孙,照顾好女儿。
他说,实际上,研究所离女儿的家只不过几步之遥,但是陈薇一心扑在科研上,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非常少。
正是凭着这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常人无法忍受的寂寞和枯燥,去年她被破格评为教授,并由团级晋升为师级,同时成为国家权威医学专著《药典》委员会最年轻的主任委员。
如今,陈薇已是5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导师,多项创新科研项目的带头人,正在为我国基因工程科学领域的探索作着巨大的努力和贡献。她说,她今后的目标就是争取在50岁的时候能够成为一名中科院院士。
(李俏红) 2003-5-9
随着防治“非典”工作的日益深入,一位年仅37岁的军事医学科学院分子生物研究所主任、医学博士陈薇的名字渐渐响亮起来。
从2月份开始,陈薇就没日没夜地带领自己的研究小组研制抗“非典”药物,在防治“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这位兰溪人的女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月22日晚,央视《东方之子》栏目对她作了专题报道,笔者闻讯后来到陈薇家中,一边采访她的父亲陈李坤,一边对远在北京研究所的陈薇进行了电话采访。
没日没夜研制干扰素
陈李坤拨通了陈薇的电话,让笔者采访陈薇。虽然已是午后1点多了,但陈薇还没有吃午饭,听到笔者满口乡音,陈薇愉快地接受了采访。但她说话的语速非常快,笔者知道她肯定非常忙。
陈薇的声音有些沙哑,她说她已经几天没睡了。中央领导对这事非常重视,胡锦涛主席专门召集他们开了座谈会,详细询问了整个药物的研究开发经过,最关心的是何时可以大批量生产。陈薇说她是“基因工程ω干扰素”课题研究的负责人,目前只有超常规运转,以一种极其亢奋的状态工作。现在,大家走路都是快节奏,什么事情都跑着去做。因为替国家分忧解难,是他们应尽的职责。
据了解,陈薇从事干扰素的研究已经有10多年了。今年初,中国部分地区出现了非典型肺炎的疫情。陈薇意识到他们研制的一种治疗丙型肝炎的干扰素对预防“非典”可能会有一定作用,于是带领研究小组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之中。特别是目前的疫情形势,陈薇更觉得自己肩上担子重千斤。她说,早研制出防治“非典”的临床药物,不仅是科学院的要求,也是国家和人民的要求。
陈薇介绍说,此次“ω干扰素”试验是在负压状态的实验室里完成的,在这样一个工作环境中,一般来说不能喝水,不能上洗手间,经常在里面工作十几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
最近两个月,对陈薇来说是很漫长的一段时期,该睡的时候没法睡,想睡的时候睡不着,因为总觉得有很多很多事情要去做,幸亏家人都非常理解,她母亲已于4月8日专门从兰溪赶到北京来给她带孩子。
4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宣布,正式确认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只是此次在非典型肺炎患者身上分离出的冠状病毒是一种从未发现过的全新的变种病毒。而陈薇研究的“ω干扰素”恰恰对变异冠状病毒有极强的杀灭作用。4月28日,ω干扰素通过了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新药综合评定,并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进入临床实验阶段。陈薇告诉笔者,目前他们已经生产出大批ω干扰素喷雾剂,同时正在进行大规模人群试用效果检测,一线医护人员等高危人群已经用上。陈薇说这种检测有一个过程,比较漫长,但目前预防已经变得和治疗一样重要,甚至可以说比治疗更重要,所以这一药物的问世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从化工领域到基因工程领域
据陈薇的父亲陈李坤介绍,陈薇有两大特点:一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非常自觉;二是无论什么时候都非常开朗。
陈薇从小学习就很自觉,不需要别人的提醒。在家时,她会抢着做家务,或静静地看书,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1984年,她从兰溪一中毕业,考入了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在4年的学习中,各方面表现都很突出。1988年被免试推荐到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攻读硕士。当时,她就开始从事干扰素的研究课题。研究生毕业后,她在军事医学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十几年的钻研,使她从一个普通学子成长为医学基因工程研究的精英,完成了从化工领域到基因工程科学领域的蜕变。这期间,陈薇付出了常人难以想像的辛劳和努力,对她来说,实验室工作早已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
争取50岁成为院士
陈李坤说,他去年在女儿家住过一段时间,女儿工作一直非常忙,常常是深夜一二点钟回家,等早上他起床,女儿又早早去上班了。因为女儿说白天一般都忙于日常事务,思考问题都是在夜里。陈薇有时回家肚子饿了,就用开水泡冷饭吃。所以他目前最担心的是女儿的身体,过一两天就要和女儿通一次电话,叮嘱她要注意休息,并吩咐妻子带好外孙,照顾好女儿。
他说,实际上,研究所离女儿的家只不过几步之遥,但是陈薇一心扑在科研上,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非常少。
正是凭着这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常人无法忍受的寂寞和枯燥,去年她被破格评为教授,并由团级晋升为师级,同时成为国家权威医学专著《药典》委员会最年轻的主任委员。
如今,陈薇已是5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导师,多项创新科研项目的带头人,正在为我国基因工程科学领域的探索作着巨大的努力和贡献。她说,她今后的目标就是争取在50岁的时候能够成为一名中科院院士。
(李俏红) 200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