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年有限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发布时间:2003-05-13来源:



    5月6日的《凉山日报》用整版篇幅报道浙大了支教团,文章包括《支教网站》、《用一年有限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网络的故事》、《网络寄语》、《支教网站》,转载如下:
    
    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每天都充满了感动与尊敬,每天都洋溢着欢乐与笑声。
    
    这是祖国西部海拔2800米的大凉山上一个普通的彝族村庄,浙江大学的一批批志愿者正在这里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着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
    
    浙江大学支教团网址www.2800.zju.edu.cn,寓意来自海拔2800米大凉山上浙大支教团的声音。
    
    ■《用一年有限的时间 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行走在昭觉这块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上,能够感知曾经凝重而浑厚的历史。这片土地字里行间印证着或苦涩或忧伤。
    
    然而今天,在改革开放中昭觉逐渐被外界认识,许许多多热心人对昭觉教育给予了无私的帮助。其中,浙江大学学生组成的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格外引文注目。他们个个主动到昭觉县的艰苦乡村,吃土豆,啃干粮上课,无不浸透着新一代志愿者对西部的一份热爱与关注。
    
    感触贫困
    
    来自西子湖畔的浙江大学志愿者对照觉得感触颇深。
    
    志愿者陈莹告诉记者说,踏上昭觉这片土地,我的心灵就被深深震撼,贫瘠的土地,简陋的农房。尤其是村小的破败不堪和学生衣服的破旧,墙上斑驳的潮渍,没有玻璃的窗户"呜呜"的风声。学生普遍身材矮小,营养不良,衣服、裤子都已很旧了,甚至已经破裂。一副简易的床板或阴湿的地板就是他们的床铺,每天唯一的一道菜是一盆天天重复的土豆。"如果没有其他人的捐助,你还能继续上学吗?""不能。""那不读书你干什么呢?""放牛,放羊。"难道还要重复祖辈上千年的生活?陈莹感到沉重的不是鞋子上粘了泥巴的双脚,而是心情。
    
    师生情意
    
    支教团带来了新观念,和彝族学生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意。
    
    刚到学校,面对光秃秃的旗杆,浙大支教团用自己微薄的生活费,为所在学校购置了五星红旗。
    
    针对学校环境卫生差、学生迟到、早退现象,支教团开展了"卫生流动红旗"、"红领巾监督岗"。
    
    课堂教学注重因材施教。刘海洋说,学生汉语水平差,写作水平几乎是零。每次作文多数学生是从做文书上抄来的,然后抄下来以备考试用,这种方法,可以骗过考试,但学生没有练笔的机会。我的教学方法是在课堂布置题目,在课堂集中讨论,交来的作文质量也有了提高。通过练习,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并不难。其他学科,支教团也采取了相宜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成绩。
    
    浙大学生宋冰晨、刘海洋策划了"进城之旅",带着两个从没有离开过家乡的学生到西昌见世面。山里娃第一次坐上了出租车,第一次洗了热水澡,让他们领略了全新的世界。
    
    支教团无私的关爱得到了回报。第2届支教团成员刘军说,我们不适应海拔3000米的气候病倒了,请了两天假。中午躺在床上看书,突然听见敲门声。我忙起身开门,一排小脑袋伸了进来。"老师,您的病好了吗?"他们手里有的拿着几个鸡蛋,有的拿着一个鸭梨,有的捧着几块糖果。深知学生家中不富裕的我不解的问:"你们哪来的钱买这些东西?""是我们割猪草换来的。""我割了10斤呢!""哼,这算什么,我割了15斤!"一张张黑黑的小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此时此刻我什么也听不进,一行热泪从我的脸颊流下来。支教任务结束时,我真舍不得走啊!当学生们唱起《你别走》这首歌的时候,每个志愿者都流泪了。
    
    对贫困生的援助
    
    面对许多家庭不能负担每年100元的书本费,受观念、就业、贫困等因素的影响,"读书无用论"在区乡蔓延。这大支教团启动了资助贫困生的计划。
    
    浙江大学在普诗乡和上游乡成立了"希望班"。由浙大一名学生资助一名贫困生,每人每年100元,从小学一年级资助到小学六年级,现有73名贫困生受援助,并继续扩大受助学生。
    
    今年,浙大根据西部计算机实用技术人才培训计划,捐赠41台电脑,在昭觉县青年创业培训中心成立了浙大昭觉县雏鹰计算机培训基地。培训中小学教师、团员青年、中小学生。为信息化带动昭觉发展打基础。
    
    支教团在昭觉支教四年来,时刻把古老贫瘠的山乡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向母校、家乡、党中央宣传昭觉,使一个普通贫困县不断被外界所认知。支教团所有成员用行动实践了"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的诺言。
    
    
    ■《网络的故事》
    
    三年前,浙江大学的青年志愿者来到大凉山腹地的昭觉县,在这里的乡村进行支教活动。一批一批的志愿者把这里的情况告诉了他们的老师、同学、家人、朋友,把这里的消息介绍给东部的发达地区,他们所经历、感触的一切深深地感染和震撼着浙江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们,也让社会各界的目光投向昭觉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昭觉、关注昭觉,帮助这里的孩子得到应有教育并能够健康地成长,浙江大学的志愿者建立了"浙江大学支教团"网站(www.2800.zju.edu.cn),让全社会、全世界的人都有机会了解、认识昭觉的情况。
    
    网站建立之后,无数浙大师生和社会上的热心人看到有关报道,都希望向这里的孩子们伸出援助之手。浙江电视台来了,四川电视台来了,杭州电视台也来了,《人民日报》、《杭州日报》、《凉山日报》、《青年时报》纷纷对浙大志愿者支教的情况作了相关报道。
    
    通过网站、媒体的报道以及支教团成员的宣传,有不断的捐款、捐物向昭觉发来:长春的贺同学、浙江省某地财政局、水利局领导、浙江温岭中学、浙江柯桥中学西藏班、浙江桐乡市茅盾中学、浙江温岭市横湖小学、浙江温岭市城北小学、浙江温岭市之江中学、杭州求是小学、江苏某一个体户,包括在美国留学的王同学在网页上看到昭觉的情况,都纷纷捐款、捐物。截至目前,共接到捐款14122元,学习用品四大箱。
    
    
    ■《网络寄语》
    
    "再一次从网址上看到那些孩子的情况,我竟不住又一次泪流满面。感觉自己的力量好渺小!也许努力帮助他们就是我这一辈子的愿望了!"
    
    "看了你们的报道,我感触很深,其实上次捐款我都已经报名参加,但是没有被给与机会,这次我还想继续申请,因为我也是来自中西部的同学,深知那里教育的匮乏,许多孩子因为经济的原因失去了宝贵的读书机会,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我现在已是研究生。已经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得到一些收入。我很想把我的这些收入用到真正有意义的地方。现在我想资助一名希望班的同学。请给我这一机会,十分感谢。"
    
    "我是2003届的一名本科毕业生。我怀着非常激动的心情给您们写这封信,这里面不仅包含着对这份所申请的工作的肃然起敬和向往,还有着少年时期梦想有待实现的欣喜雀跃。第一次听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是通过中央电视台的《社会调查》节目。心痛于那些落后地区的养在深闺、与世隔绝之余,看到了我们国家正实施着这样一项计划,很受鼓舞,当下即立志有朝一日也要走这么一遭。大学四年弹指一灰间,在我又要选择何去何从的时候,无意间打开了你们的主页,竟然发现了我一直心以为念的这片广阔天地。那份尘封已久的向往一下子就变得那么清晰,我志愿加入青年扶贫接力计划,去那可爱的凉山体验生活,传播知识。那里的孩子需要我们,我也需要这样一份独特的经历。这辈子有过这样的润色,我相信,值。言语并不能表达我的强烈愿望,困于我拙于言辞或是它根本无法表达。如果不幸不能成为去凉山的一员,我希望能够成为您们社团的一份子。哪怕只有半年的时间,怎么说也是自己多年的心愿,我希望能够满足自己,在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时候,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今天在网页上看了支教团的事迹和昭觉希望班的情况,的确心里充满了'感动与尊敬',但更多的还是同情与叹息。今天,当我们正襟危坐的在浙江大学多媒体教室里,享受着高科技技术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与乐趣时,当我们酒足饭饱,踌躇满志的在富丽堂皇的歌厅里高唱'明天会更好'时,当我们衣食无忧,风雨无损却还在为繁琐小事怨天尤人时,在同一片天空下,同一块土地上我们的兄弟姐妹,却还在温饱线上挣扎,破败的茅屋还在风雨中飘摇……
    
    
    "作为浙江大学的学生,尽管没有很高的经济收入,但我愿意从自己微薄的经济来源中,每年拿出100元,资助一名希望小学的同学。"
    
    "你们好,我们是大三的学生了,所以我们决定先捐助2年,以后看我们学业情况定,我希望即使以后不是浙大的学生了,还能以浙大校友的名义继续捐助!谢谢!
    
    "我在校网上看到了关于昭觉希望班结对的报道,希望自己也能为这件事出一份力,为这些上不起学的孩子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2003年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