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江 / 通讯员 郭季
【前言:几个月前,一种罕见的传染性疾病犹如幽灵般降临尘世。科学家为此迷惘不解,生命却在悄然中丧失。于是,特大疾病警报拉响:人类面临着新的传染病威胁! 就这样,一场被称作“非典型肺炎”的战役在中国、在亚洲、在全世界打响了……】
病毒研究硕果累累
●病毒无重大变异,传染力不会逐渐减弱
●冠状病毒引起非典的观点遭质疑
●病毒早已存在,病毒来源于鸟类
加拿大科技界自“非典”警报拉响时刻起便投入了紧张的战斗之中。加拿大科学家成功地在全球最早破译出与“非典”(SARS)有关病毒的基因序列,为研究“非典”病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经发动世界上10个国家的11个实验室组成网络对“非典”的发病原因进行研究,加拿大国家微生物实验室是这个研究网络的重要成员,同世界其他国家一道夜以继日地努力去揭开“非典”之谜。在接到“非典”病毒样品的24小时内,加微生物实验室就基本上完成了对已知病毒的检测,排除了目前已知病毒引发“非典”的可能性。该实验室通过对患者的进一步化验分析,发现了一种新的冠状病毒,这与我国香港及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研究结果吻合。
不过,在研究“非典”与冠状病毒间关系的过程中,该实验室研究人员分析了通过加拿大公共卫生实验室网络送来的1000名相关人员的4000份样本(大部分来自多伦多地区),通过组织培养、PCR法检测、血清检测等方法对样本进行了冠状病毒检测,所得结果却令他们迷惑。在他们研究的样本中,只有一小部分“非典”患者对冠状病毒检测呈阳性,有许多携带冠状病毒的人既不是“非典”疑似病人也不是“非典”可能患者。
加拿大科学家在对患者间联系、病毒传播特性及“非典”传播方式进行分析后认为,冠状病毒很可能不是引起“非典”的原因,它与病原同时传播。现在这个推测能够部分地解释实验结果,但这又与现在全世界基本确认冠状病毒为“非典”病因的共识背道而驰。因此,加拿大科学家认为,应继续研究“非典”病因,彻底解释冠状病毒与“非典”的关系。
加拿大科学家还认为,大量冠状病毒检测呈阳性的人并不是“非典”可能患者与疑似病人,这表明这种冠状病毒可能会引起其他疾病。这意味着,这种冠状病毒的危害及传染范围要比我们现在认识的大得多。加拿大将把该课题作为优先研究方向进行深入研究。
英公共卫生实验室服务中心是英国传染病和有毒物监测的主要职能机构,它在全英国有50个实验室,在伦敦有一个可检验特殊微生物的中央实验室和一个微生物传染病监测中心。英发现首例“非典”病例后,该中心又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对数名患者的样品进行了基因检测。目前,该中心正继续对其他可能引发“非典”的病毒进行研究,以弄清确切成因。
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的网站日前发表研究报告称,新加坡科学家意外地发现,“非典”病毒相对稳定,没有重大变异,这也意味着这一病毒在人体存在的历史可能比人们估计地要早。病毒这种稳定性告诉人们,它既不会变得更凶猛,也不会在传染中减弱。
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病毒学教授布朗日前表示,病毒似乎相当稳定,疫苗防治办法将可能有效。布朗教授认为,病毒相对稳定性说明它已在人体内存在了相当一段时间,而不是刚刚进入人体。
世界卫生组织也表示,没有证据表明“非典”病毒会变得更加凶猛,有关痊愈者再度感染“非典”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美国纽约州州立基础研究所病毒系研究员、华裔博士叶学敏认为,这种病毒其实早已存在动物界或人类身上,由于性情温和与人类或动物界和平共处,而长期没有被人类所认识。这次由于基因突变,使得人类感染得病,终于引起人们的注意。
叶学敏表示,在中国大陆发现的早期“非典”患者中屠宰者和厨师所占比率较大,这很可能成为与动物体内病毒基因非常类似的病毒感染人类的主要线索。
日本冲绳生物资源学院的专家对引发“非典”的作用因子也进行了彻底的基因分析,并将其与已知的冠状病毒进行了比较,得出的结论是:“非典”是由一种细胞内的寄生虫引发,这种寄生虫与在鸟类身上发现的病毒非常相近。目前,研究人员已经绘制出了这种病毒变异成为人类致命病毒的基因图谱。
研究人员称,引发“非典”的冠状病毒首先从鸟类传播到哺乳动物,在哺乳动物体内,这种病毒变异成为一种对人类有致命危险的作用因子。日本研究人员的发现恰好印证了俄罗斯医学及兽医专家对“非典”病毒的推测。莫斯科病毒研究学院副主任德亚宾博士称,根据俄罗斯的病毒分类,“非典”病毒同艾滋病病毒、肝炎病毒和脑炎病毒一样,都属于四大类病毒中的第二类。
俄罗斯鞑靼斯坦兽医主任伊万诺夫认为,“非典”可能来自禽流感。他说,从结构上看,引发“非典”和禽流感的病毒是相同的。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引起“非典”的冠状病毒基因相对比较稳定,其变异性并不像原来所说的那样大。它目前已非常适应人体环境,适宜在人群中传播且传染性稳定持久,并不像原先所推测的那样,在经过若干次传播之后传染能力会减弱。另外,冠状病毒抗药性很强,科学家们面临的任务非常艰巨。
科学家在病毒传播渠道研究上也获得进展。除飞沫传播外,该病毒通过患者排泄物、患者触摸过的物品也能进行传播。研究证实,病毒在患者排泄物中可存活4天,在塑料等有机物表面最多可存活48小时。这些发现大大提高了人们对“非典”病毒的认识,有助于切断传染途径。
早期诊断法尚未问世
●德国发明“聚合酶链式检测法”
●现有诊断技术尚不成熟
●观察与医学检测相结合仍是有效手段
德国汉堡BERNHARD-NOCHT研究所率先于3月26日公开推出一种早期检测“非典”病毒核酸的方法,即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法(PCR)。据悉,该方法如今已在全球近160家实验室得到应用。不过,该方法的检出率还有待提高。在准确度上它逊色于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研究所研制的“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检测法。当然,ELISA检测法本身也存在缺陷,它不能用于早期诊断。
美国至今还没有很好的诊断方法。有这样一个病例能说明一些问题。4月3日,一位家住宾州的52岁男子感到全身没劲、肌肉疼痛、头疼,且浑身发冷出虚汗;4月5日,出现呕吐症状;4月6日,他去医院急诊室看病,当时他的体温是38.2摄氏度,医生诊断他患有急性病毒综合症,并没有做有关“非典”诊断化验;然而,一个星期后,病人的非典病症出现了,这名男子从疑似病人转诊为可能病例;4月10日,他开始干咳,但不发烧,社区医生给他做检查时,没有发现异常,他在医院拍的X光胸片也正常;4月14日,他开始出现脱水、咳嗽和严重的呼吸急促的症状,这次胸透显示出他左右肺叶有不正常的渗透现象,医院确诊他得了“非典”,随即才被带到隔离房间接受治疗。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资料,对600名“非典”病人的血样分析表明,“非典”潜伏期长短不一,这与个人体质及入侵病毒数量有直接关系。已经被感染但尚未出现症状者不具传染性。但出现症状后3天内病毒检出率还为零,说明现有的检测方法和检测试剂还需进一步完善。
人们对“非典”这一疾病的认识尚处于初始阶段。英国在非典的诊断上主要采取观察和检测相结合的办法。观察主要是通过患者的症状与近期活动,判断有无感染非典的可能。
在医学检测方面,英国主要是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进行研究。当前,该中心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开发的检测方法为抗体检测法。主要通过探测感染“非典”后的抗体变化,来确定冠状病毒的存在。但科学家指出,有些患者感染“非典”20天后抗体检测才出现阳性,此前检测并不呈现阳性。此外,利用冠状病毒分离也能为检测诊断提供依据。在这项研究中,英国科学家把从“非典”患者身上获取的呼吸道分泌物、血清等样品,与特定的细胞一起培养,然后在这些培养的细胞中寻找冠状病毒复制的痕迹,由此发现新的冠状病毒。
俄罗斯医学科学院院士日前指出,俄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法”开展“非典”诊断,但它还不十分可靠,准确度无法达到100%,这主要是因为俄罗斯没有研究标本,诸如患者病变组织或血液等,这些是获得快速准确诊断方法的基础。此外,俄罗斯科学家也没有钱来进行这样的深入研究。
自世界卫生组织宣布“非典”病原体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后,参与全球合作的一些实验室开始研制各类可用于“非典”病毒感染诊断的方法,其中主要有免疫测定法、分子诊断法和病毒培养法等,但目前尚不成熟。对于临床来讲,正确诊断“非典”,避免误诊极为重要。
特效药开发争分夺秒
●构建虚拟超级计算机寻找特效药物
●干扰素和蛋白酶抑制剂大有希望
●建立研究模型,为药物开发奠定基础
旅美华人、耶鲁大学医学院遗传学助理教授许田正在参与组建虚拟超级计算机,以期找到“非典”治疗特效药物。
许田参与领导的D20L网格计算项目,最近将“非典”病毒列为运算目标之一,希望能通过集合大量个人电脑虚拟一台超级计算机,加速筛选抗“非典”药物。他们呼吁个人电脑用户到WWW.D20L.COM网站下载并安装“药物设计优化实验室”软件———D20L。启动后计算机就会以后台方式运行,即利用电脑闲置运算能力工作,自动从网站获取数据包,运算完成后自动发送回去,一般不需机主干预。
许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在筛选出有希望成为抗“非典”药物的物质后,复旦大学的科学家将在实验室中进行药效实验,观察实际效果。
此外,美国军方在抗“非典”药物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进展。美联社报道说,美国陆军生物防御实验室发现,有希望控制“非典”病毒的是天然抗感染蛋白质———β干扰素。与此同时,科学家还发现,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能抑制“非典”病毒。这些发现令科学家欢欣鼓舞。不过有专家认为,现在把希望寄托在这样的药物上还为时尚早。
加拿大目前还没有找到治疗“非典”的有效方法。利用三氮唑核苷治疗“非典”,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不能抑制冠状病毒。多伦多的临床试验还表明,三氮唑核苷不但没有效果,还有毒副作用。加国家微生物实验室在试管中对α干扰素进行过试验,初步结果显示它对病毒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德国科学家13日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报告说,他们通过对引发人类普通感冒的冠状病毒和猪体内冠状病毒的酶晶体结构进行分析,建立了“非典”病原体蛋白酶模型。通过比较研究发现,两种病毒的蛋白酶结构非常类似。
科学家由此提出,目前正在进行临床试验以治疗鼻病毒引起的感冒的药物———“AG7088”经改进后可能适用于“非典”治疗,也许还能够以此药物为起点,研究出治疗“非典”的有效方法。
由于目前没有有效治疗办法,美国“非典”病人均接受“支持性治疗”。“支持性治疗”方案为:根据临床病情的严重程度,选择包括接受抗生素或抗病毒性治疗,如果病情恶化,出现呼吸加快和次数增多、气短、气促、胸闷甚至呼吸窘迫,除了给氧辅助外,往往需要给病人进行气管插管,接上呼吸机帮助病人呼吸。如果病人身体强壮,能够挺过这一关的话,就可以得到恢复。
4月15日,美国一名男子的血清样本化验显示,他体内出现了引发“非典”的冠状病毒抗体。医生开始对他进行支持性治疗,按照治疗当地不清楚病因引起的肺炎的方案进行治疗。据有关医生说,这名男子非常幸运,到4月17日,他呼吸急促的症状好转了很多,4月21日便病愈出院了。
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下城分院敏感与免疫科主治医师洪列列和美国中国华人医师会会长内科医师鲁兵认为,支持性治疗方案在抗击“非典”战役中功不可没。
迄今,对确认为感染非典的患者,英国主要是使用抗生素和抗病毒类药物进行治疗,但这些药物效果不大。专门针对非典的特效药,还有待在弄清病因的基础上进行开发。
疫苗研制紧锣密鼓
●美国产、官、学联手研制疫苗
●俄科学家质疑疫苗研究的必要性
●研制非典疫苗比艾滋病疫苗更容易
尽管到目前为止美国的“非典”病例仍屈指可数,但在美国企业界、科研机构以及政府部门工作的科学家们,早已在政府的协调和资金支持下,针对“非典”的预防展开了大规模科研攻关,以期早日找到防治的药物和疫苗。
目前美国的企业、研究所和政府防疫机构正携手合作争分夺秒地研制“非典”疫苗,且呼吸和免疫领域内的大多数权威科学家已开始亲自领导“非典”疫苗研发工作。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在过去两个月内,美国科学家已在“非典”疫苗开发方面获得了惊人进展。他们相信再有几个月,人类就可找到几种预防“非典”的疫苗,并开始在动物身上进行试验。有科学家称,如在以前,要取得类似目前的成果,最起码得花数年时间。
美国《华盛顿时报》13日报道说,研究人员在对14种不同“非典”病毒的基因序列进行研究时发现,“非典”病毒基因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有助于辨别“非典”病毒不同的传播源。研究人员还指出,这些差异是否造成了“非典”病人的症状或病情不同还有待观察。
有科学家指出,这些基因差异可能使研制“非典”病毒疫苗的努力复杂化,耗时增加,但人们不要对此失去信心,基因差异不会影响疫苗研制。历史上,脊髓灰质炎病毒在世界各地存在基因差异,但研制出的疫苗“世界通用”;麻疹疫苗亦是如此。
《华盛顿邮报》不久前援引专家的话说,大多数“非典”患者在发病一段时间后,免疫系统都能抑制病毒,这表明,“非典”比艾滋病等容易对付。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福奇指出,绝大多数“非典”患者体内病毒最后都能被清除,并自行康复,这意味着开发出“非典”疫苗是可能的。
美国科学家在研制“非典”疫苗过程中,研究了死菌疫苗和活菌减毒疫苗。另外,美国科学家还打算将“非典”病毒基因与腺病毒结合以及通过基因工程操作生成“非典”病毒的表面蛋白质来开发疫苗。不过美国专家指出,这些方法虽然在理论上可行,但“非典”疫苗究竟何时能开发成功还不好说。
加拿大科学家认为,开发“非典”疫苗的前景还有待观察。动物试验显示,多种冠状病毒结构蛋白质都会引发免疫反应。通过鼠类肝炎冠状病毒模式可以看出,免疫反应诱生的中和抗体并不能根除已发生的感染,但可以防止疾病的传播。不过还不知道人体身上有没有这种保护性免疫机制。加拿大科学家认为,冠状病毒的大量传播加上它在复制过程中的重组,使疫苗的研究非常困难。
俄罗斯医科院通讯院士、圣彼得堡流感研究所所长奥列格·基谢廖夫在11日结束的圣彼得堡防治“非典”和其他传染病国际研讨会上说,他领导的研究所从一个患病男孩身上分离出一种类似“非典”传染源的冠状病毒,保存下来的这个孩子的病毒可能有助于研制疫苗。他认为,该研究所可以在一年之内研制出疫苗。
不过,俄医科院不少科学家日前公开称,俄不需要“非典”疫苗。他们认为,研制疫苗需要三到五年时间。并且,俄科学家对研制抗“非典”药物的必要性持怀疑态度,因为“非典”死亡率并不很高。
俄罗斯医学科学院谢切诺夫医学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主任阿纳托利·沃洛彼耶夫称,大规模接种疫苗仅仅发生在传染病大规模流行的前提下,现在还没有看到“非典”大规模爆发。他确信,“非典”发病高峰已经过去。在沃洛彼耶夫看来,研制抗“非典”血清也没有必要。现在病毒变异飞快,研究成果的实际意义有多大值得思考。
【结束语:从目前情况看,“非典”疫情有所控制,传染病大爆发的历史镜头没有重演。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已经认识了“非典”、驾御了疫情。当前科研成果不少,突破不断,但胜利之路依然漫长,精确的诊断方法、可靠的治疗手段及预防疫苗还离我们很远。不过我们坚信,人类必将战胜“非典”。】
【前言:几个月前,一种罕见的传染性疾病犹如幽灵般降临尘世。科学家为此迷惘不解,生命却在悄然中丧失。于是,特大疾病警报拉响:人类面临着新的传染病威胁! 就这样,一场被称作“非典型肺炎”的战役在中国、在亚洲、在全世界打响了……】
病毒研究硕果累累
●病毒无重大变异,传染力不会逐渐减弱
●冠状病毒引起非典的观点遭质疑
●病毒早已存在,病毒来源于鸟类
加拿大科技界自“非典”警报拉响时刻起便投入了紧张的战斗之中。加拿大科学家成功地在全球最早破译出与“非典”(SARS)有关病毒的基因序列,为研究“非典”病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经发动世界上10个国家的11个实验室组成网络对“非典”的发病原因进行研究,加拿大国家微生物实验室是这个研究网络的重要成员,同世界其他国家一道夜以继日地努力去揭开“非典”之谜。在接到“非典”病毒样品的24小时内,加微生物实验室就基本上完成了对已知病毒的检测,排除了目前已知病毒引发“非典”的可能性。该实验室通过对患者的进一步化验分析,发现了一种新的冠状病毒,这与我国香港及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研究结果吻合。
不过,在研究“非典”与冠状病毒间关系的过程中,该实验室研究人员分析了通过加拿大公共卫生实验室网络送来的1000名相关人员的4000份样本(大部分来自多伦多地区),通过组织培养、PCR法检测、血清检测等方法对样本进行了冠状病毒检测,所得结果却令他们迷惑。在他们研究的样本中,只有一小部分“非典”患者对冠状病毒检测呈阳性,有许多携带冠状病毒的人既不是“非典”疑似病人也不是“非典”可能患者。
加拿大科学家在对患者间联系、病毒传播特性及“非典”传播方式进行分析后认为,冠状病毒很可能不是引起“非典”的原因,它与病原同时传播。现在这个推测能够部分地解释实验结果,但这又与现在全世界基本确认冠状病毒为“非典”病因的共识背道而驰。因此,加拿大科学家认为,应继续研究“非典”病因,彻底解释冠状病毒与“非典”的关系。
加拿大科学家还认为,大量冠状病毒检测呈阳性的人并不是“非典”可能患者与疑似病人,这表明这种冠状病毒可能会引起其他疾病。这意味着,这种冠状病毒的危害及传染范围要比我们现在认识的大得多。加拿大将把该课题作为优先研究方向进行深入研究。
英公共卫生实验室服务中心是英国传染病和有毒物监测的主要职能机构,它在全英国有50个实验室,在伦敦有一个可检验特殊微生物的中央实验室和一个微生物传染病监测中心。英发现首例“非典”病例后,该中心又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对数名患者的样品进行了基因检测。目前,该中心正继续对其他可能引发“非典”的病毒进行研究,以弄清确切成因。
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的网站日前发表研究报告称,新加坡科学家意外地发现,“非典”病毒相对稳定,没有重大变异,这也意味着这一病毒在人体存在的历史可能比人们估计地要早。病毒这种稳定性告诉人们,它既不会变得更凶猛,也不会在传染中减弱。
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病毒学教授布朗日前表示,病毒似乎相当稳定,疫苗防治办法将可能有效。布朗教授认为,病毒相对稳定性说明它已在人体内存在了相当一段时间,而不是刚刚进入人体。
世界卫生组织也表示,没有证据表明“非典”病毒会变得更加凶猛,有关痊愈者再度感染“非典”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美国纽约州州立基础研究所病毒系研究员、华裔博士叶学敏认为,这种病毒其实早已存在动物界或人类身上,由于性情温和与人类或动物界和平共处,而长期没有被人类所认识。这次由于基因突变,使得人类感染得病,终于引起人们的注意。
叶学敏表示,在中国大陆发现的早期“非典”患者中屠宰者和厨师所占比率较大,这很可能成为与动物体内病毒基因非常类似的病毒感染人类的主要线索。
日本冲绳生物资源学院的专家对引发“非典”的作用因子也进行了彻底的基因分析,并将其与已知的冠状病毒进行了比较,得出的结论是:“非典”是由一种细胞内的寄生虫引发,这种寄生虫与在鸟类身上发现的病毒非常相近。目前,研究人员已经绘制出了这种病毒变异成为人类致命病毒的基因图谱。
研究人员称,引发“非典”的冠状病毒首先从鸟类传播到哺乳动物,在哺乳动物体内,这种病毒变异成为一种对人类有致命危险的作用因子。日本研究人员的发现恰好印证了俄罗斯医学及兽医专家对“非典”病毒的推测。莫斯科病毒研究学院副主任德亚宾博士称,根据俄罗斯的病毒分类,“非典”病毒同艾滋病病毒、肝炎病毒和脑炎病毒一样,都属于四大类病毒中的第二类。
俄罗斯鞑靼斯坦兽医主任伊万诺夫认为,“非典”可能来自禽流感。他说,从结构上看,引发“非典”和禽流感的病毒是相同的。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引起“非典”的冠状病毒基因相对比较稳定,其变异性并不像原来所说的那样大。它目前已非常适应人体环境,适宜在人群中传播且传染性稳定持久,并不像原先所推测的那样,在经过若干次传播之后传染能力会减弱。另外,冠状病毒抗药性很强,科学家们面临的任务非常艰巨。
科学家在病毒传播渠道研究上也获得进展。除飞沫传播外,该病毒通过患者排泄物、患者触摸过的物品也能进行传播。研究证实,病毒在患者排泄物中可存活4天,在塑料等有机物表面最多可存活48小时。这些发现大大提高了人们对“非典”病毒的认识,有助于切断传染途径。
早期诊断法尚未问世
●德国发明“聚合酶链式检测法”
●现有诊断技术尚不成熟
●观察与医学检测相结合仍是有效手段
德国汉堡BERNHARD-NOCHT研究所率先于3月26日公开推出一种早期检测“非典”病毒核酸的方法,即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法(PCR)。据悉,该方法如今已在全球近160家实验室得到应用。不过,该方法的检出率还有待提高。在准确度上它逊色于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研究所研制的“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检测法。当然,ELISA检测法本身也存在缺陷,它不能用于早期诊断。
美国至今还没有很好的诊断方法。有这样一个病例能说明一些问题。4月3日,一位家住宾州的52岁男子感到全身没劲、肌肉疼痛、头疼,且浑身发冷出虚汗;4月5日,出现呕吐症状;4月6日,他去医院急诊室看病,当时他的体温是38.2摄氏度,医生诊断他患有急性病毒综合症,并没有做有关“非典”诊断化验;然而,一个星期后,病人的非典病症出现了,这名男子从疑似病人转诊为可能病例;4月10日,他开始干咳,但不发烧,社区医生给他做检查时,没有发现异常,他在医院拍的X光胸片也正常;4月14日,他开始出现脱水、咳嗽和严重的呼吸急促的症状,这次胸透显示出他左右肺叶有不正常的渗透现象,医院确诊他得了“非典”,随即才被带到隔离房间接受治疗。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资料,对600名“非典”病人的血样分析表明,“非典”潜伏期长短不一,这与个人体质及入侵病毒数量有直接关系。已经被感染但尚未出现症状者不具传染性。但出现症状后3天内病毒检出率还为零,说明现有的检测方法和检测试剂还需进一步完善。
人们对“非典”这一疾病的认识尚处于初始阶段。英国在非典的诊断上主要采取观察和检测相结合的办法。观察主要是通过患者的症状与近期活动,判断有无感染非典的可能。
在医学检测方面,英国主要是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进行研究。当前,该中心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开发的检测方法为抗体检测法。主要通过探测感染“非典”后的抗体变化,来确定冠状病毒的存在。但科学家指出,有些患者感染“非典”20天后抗体检测才出现阳性,此前检测并不呈现阳性。此外,利用冠状病毒分离也能为检测诊断提供依据。在这项研究中,英国科学家把从“非典”患者身上获取的呼吸道分泌物、血清等样品,与特定的细胞一起培养,然后在这些培养的细胞中寻找冠状病毒复制的痕迹,由此发现新的冠状病毒。
俄罗斯医学科学院院士日前指出,俄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法”开展“非典”诊断,但它还不十分可靠,准确度无法达到100%,这主要是因为俄罗斯没有研究标本,诸如患者病变组织或血液等,这些是获得快速准确诊断方法的基础。此外,俄罗斯科学家也没有钱来进行这样的深入研究。
自世界卫生组织宣布“非典”病原体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后,参与全球合作的一些实验室开始研制各类可用于“非典”病毒感染诊断的方法,其中主要有免疫测定法、分子诊断法和病毒培养法等,但目前尚不成熟。对于临床来讲,正确诊断“非典”,避免误诊极为重要。
特效药开发争分夺秒
●构建虚拟超级计算机寻找特效药物
●干扰素和蛋白酶抑制剂大有希望
●建立研究模型,为药物开发奠定基础
旅美华人、耶鲁大学医学院遗传学助理教授许田正在参与组建虚拟超级计算机,以期找到“非典”治疗特效药物。
许田参与领导的D20L网格计算项目,最近将“非典”病毒列为运算目标之一,希望能通过集合大量个人电脑虚拟一台超级计算机,加速筛选抗“非典”药物。他们呼吁个人电脑用户到WWW.D20L.COM网站下载并安装“药物设计优化实验室”软件———D20L。启动后计算机就会以后台方式运行,即利用电脑闲置运算能力工作,自动从网站获取数据包,运算完成后自动发送回去,一般不需机主干预。
许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在筛选出有希望成为抗“非典”药物的物质后,复旦大学的科学家将在实验室中进行药效实验,观察实际效果。
此外,美国军方在抗“非典”药物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进展。美联社报道说,美国陆军生物防御实验室发现,有希望控制“非典”病毒的是天然抗感染蛋白质———β干扰素。与此同时,科学家还发现,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能抑制“非典”病毒。这些发现令科学家欢欣鼓舞。不过有专家认为,现在把希望寄托在这样的药物上还为时尚早。
加拿大目前还没有找到治疗“非典”的有效方法。利用三氮唑核苷治疗“非典”,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不能抑制冠状病毒。多伦多的临床试验还表明,三氮唑核苷不但没有效果,还有毒副作用。加国家微生物实验室在试管中对α干扰素进行过试验,初步结果显示它对病毒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德国科学家13日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报告说,他们通过对引发人类普通感冒的冠状病毒和猪体内冠状病毒的酶晶体结构进行分析,建立了“非典”病原体蛋白酶模型。通过比较研究发现,两种病毒的蛋白酶结构非常类似。
科学家由此提出,目前正在进行临床试验以治疗鼻病毒引起的感冒的药物———“AG7088”经改进后可能适用于“非典”治疗,也许还能够以此药物为起点,研究出治疗“非典”的有效方法。
由于目前没有有效治疗办法,美国“非典”病人均接受“支持性治疗”。“支持性治疗”方案为:根据临床病情的严重程度,选择包括接受抗生素或抗病毒性治疗,如果病情恶化,出现呼吸加快和次数增多、气短、气促、胸闷甚至呼吸窘迫,除了给氧辅助外,往往需要给病人进行气管插管,接上呼吸机帮助病人呼吸。如果病人身体强壮,能够挺过这一关的话,就可以得到恢复。
4月15日,美国一名男子的血清样本化验显示,他体内出现了引发“非典”的冠状病毒抗体。医生开始对他进行支持性治疗,按照治疗当地不清楚病因引起的肺炎的方案进行治疗。据有关医生说,这名男子非常幸运,到4月17日,他呼吸急促的症状好转了很多,4月21日便病愈出院了。
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下城分院敏感与免疫科主治医师洪列列和美国中国华人医师会会长内科医师鲁兵认为,支持性治疗方案在抗击“非典”战役中功不可没。
迄今,对确认为感染非典的患者,英国主要是使用抗生素和抗病毒类药物进行治疗,但这些药物效果不大。专门针对非典的特效药,还有待在弄清病因的基础上进行开发。
疫苗研制紧锣密鼓
●美国产、官、学联手研制疫苗
●俄科学家质疑疫苗研究的必要性
●研制非典疫苗比艾滋病疫苗更容易
尽管到目前为止美国的“非典”病例仍屈指可数,但在美国企业界、科研机构以及政府部门工作的科学家们,早已在政府的协调和资金支持下,针对“非典”的预防展开了大规模科研攻关,以期早日找到防治的药物和疫苗。
目前美国的企业、研究所和政府防疫机构正携手合作争分夺秒地研制“非典”疫苗,且呼吸和免疫领域内的大多数权威科学家已开始亲自领导“非典”疫苗研发工作。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在过去两个月内,美国科学家已在“非典”疫苗开发方面获得了惊人进展。他们相信再有几个月,人类就可找到几种预防“非典”的疫苗,并开始在动物身上进行试验。有科学家称,如在以前,要取得类似目前的成果,最起码得花数年时间。
美国《华盛顿时报》13日报道说,研究人员在对14种不同“非典”病毒的基因序列进行研究时发现,“非典”病毒基因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有助于辨别“非典”病毒不同的传播源。研究人员还指出,这些差异是否造成了“非典”病人的症状或病情不同还有待观察。
有科学家指出,这些基因差异可能使研制“非典”病毒疫苗的努力复杂化,耗时增加,但人们不要对此失去信心,基因差异不会影响疫苗研制。历史上,脊髓灰质炎病毒在世界各地存在基因差异,但研制出的疫苗“世界通用”;麻疹疫苗亦是如此。
《华盛顿邮报》不久前援引专家的话说,大多数“非典”患者在发病一段时间后,免疫系统都能抑制病毒,这表明,“非典”比艾滋病等容易对付。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福奇指出,绝大多数“非典”患者体内病毒最后都能被清除,并自行康复,这意味着开发出“非典”疫苗是可能的。
美国科学家在研制“非典”疫苗过程中,研究了死菌疫苗和活菌减毒疫苗。另外,美国科学家还打算将“非典”病毒基因与腺病毒结合以及通过基因工程操作生成“非典”病毒的表面蛋白质来开发疫苗。不过美国专家指出,这些方法虽然在理论上可行,但“非典”疫苗究竟何时能开发成功还不好说。
加拿大科学家认为,开发“非典”疫苗的前景还有待观察。动物试验显示,多种冠状病毒结构蛋白质都会引发免疫反应。通过鼠类肝炎冠状病毒模式可以看出,免疫反应诱生的中和抗体并不能根除已发生的感染,但可以防止疾病的传播。不过还不知道人体身上有没有这种保护性免疫机制。加拿大科学家认为,冠状病毒的大量传播加上它在复制过程中的重组,使疫苗的研究非常困难。
俄罗斯医科院通讯院士、圣彼得堡流感研究所所长奥列格·基谢廖夫在11日结束的圣彼得堡防治“非典”和其他传染病国际研讨会上说,他领导的研究所从一个患病男孩身上分离出一种类似“非典”传染源的冠状病毒,保存下来的这个孩子的病毒可能有助于研制疫苗。他认为,该研究所可以在一年之内研制出疫苗。
不过,俄医科院不少科学家日前公开称,俄不需要“非典”疫苗。他们认为,研制疫苗需要三到五年时间。并且,俄科学家对研制抗“非典”药物的必要性持怀疑态度,因为“非典”死亡率并不很高。
俄罗斯医学科学院谢切诺夫医学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主任阿纳托利·沃洛彼耶夫称,大规模接种疫苗仅仅发生在传染病大规模流行的前提下,现在还没有看到“非典”大规模爆发。他确信,“非典”发病高峰已经过去。在沃洛彼耶夫看来,研制抗“非典”血清也没有必要。现在病毒变异飞快,研究成果的实际意义有多大值得思考。
【结束语:从目前情况看,“非典”疫情有所控制,传染病大爆发的历史镜头没有重演。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已经认识了“非典”、驾御了疫情。当前科研成果不少,突破不断,但胜利之路依然漫长,精确的诊断方法、可靠的治疗手段及预防疫苗还离我们很远。不过我们坚信,人类必将战胜“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