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人员多年来在南疆构筑防稻褐飞虱“绿色长城”的愿望将成为现实:记者日前从广西农科院获悉,该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李容柏博士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首次在普通野生稻中发现一对新的抗稻褐飞虱基因bph14?t?,并选育出对稻褐飞虱多种生物型抗性特强的育种品系杂交水稻。
稻褐飞虱是世界水稻区最主要的害虫之一,一般在热带地区危害较重。稻褐飞虱变异生物型可随风从东南亚飞入我国,每年4~11月由南向北对我国水稻生产造成严重危害,仅广西每年受稻褐飞虱危害的面积就达70%~80%。据了解,现有约1/4的水稻生产用农药用于防治稻褐飞虱,不仅防治费用巨大,而且还对环境造成污染。
广西农科院从1990年开始抗稻褐飞虱前期研究工作。1994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下,李容柏博士带领课题组开展“普通野生稻对稻褐飞虱的抗性遗传和利用研究”。10年来,他们通过对在广西各地采集的1214份野生稻样本进行反复试验,从中获得抗5种稻褐飞虱生物型的广普抗性源5份,抗6种稻褐飞虱生物型的广普抗性源1份,抗稻褐飞虱遗传复合材料16份。将这些抗性基因特强的野生稻和普通栽培稻杂交,首次培养出120份具有DNA遗传多样性的稻褐飞虱抗性创新种质,并研究出一套完整的普通野生稻抗稻褐飞虱优良种质利用技术,初步选育出5个具有生产应用价值、高产(或优质)的抗稻褐飞虱育种品系和杂交稻组合,经小区试种后,现已进入品种比较和示范阶段。
专家认为,该项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它对抵御稻褐飞虱对我国水稻的侵害,保护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贺根生 通讯员邓立国)2003-05-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