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是一粒种子,在心脏中发芽壮大
42岁的毛先生头脑清醒地躺在邵逸夫的心导管室,一条直径为2毫米的软管顺着他腹股沟处的动脉开口正缓缓向心脏部位的冠状动脉推进。时间过去了大约三五分钟,毛先生没有感到一丝痛苦。接下来的治疗不同寻常。毛先生心里不免有些紧张。他明白自己是我省第一位尝试这种治疗方法的人。
主持治疗的王建安教授用鼓励的目光看着他,语气平静地说:“我们要给你的心脏注射干细胞了!”王建安拿起了一支针管,从小试管中抽取了约20毫升的透明液体,随即由王建安通过刚才导管建立的通道,把液体注射进去。先进的西门子血管造影机把体内的一切反映在电视屏幕上。“好,一切非常顺利!”此时液体已通过左冠状动脉充分浸入毛先生衰竭的心脏。正是衰竭心脏的心肌细胞或坏死或怠工,让他的心脏无法泵出维持全身正常需要的血液量。更可怕的是这样的情形会随时出现:心脏突然不堪重负而罢工骤停。
整个移植治疗过程不过40分钟。但却可能让步入中年的毛先生生活照常。而没有这项新技术,他5年内离开人世的几率将达到50%。
10万元没治好心肌病
毛先生得的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这种病尽管目前许多人通过药物或其他常规心脏手术可以延续生命。但毛先生却效果不理想。他在发病的两年中,不断地住院治疗,前后用了十余种药,花费了近十万元,病情仍是止不住地恶化。他说,我不是心痛钱,而是这样活着太痛苦:治疗前,他的心脏比正常人要大出三分之一,巨大的心脏压迫了其他脏器,毛先生不能平躺,不能散步,非常轻微的动作都会让他气喘吁吁,如虚脱一般。今年春天,毛先生有种生不如死的愿望。
玄妙的细胞诞生了
但是,邵逸夫医院心内科的一项科研有望让他摆脱绝望。那就是该院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省科学基金支持下开展的“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力衰竭”取得的初步成果。这项高科技项目由该院副院长王建安教授主持。王教授解释:这项研究应用于临床迄今为止只有3例,给病人治疗时看起来并不十分复杂,但前期的准备工作却相当棘手,包括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实验。从他的描述中,我们了解到注射入毛先生体内的液体奥妙无穷:在那里藏着一千万个可以不断繁殖的干细胞;它们置身毛先生的心脏环境便能慢慢分化成心肌细胞和心脏血管内皮细胞,以替代那些纤维化而死去的心脏组织,从而让他的心脏重现活力。
王建安说:这种细胞取之于毛先生用之于他本人,就不会出现移植中常见而要命的免疫排斥反应。
奇迹降临
最奇妙的事果然发生在毛先生接受hMSCs细胞移植后的一个月中。虽然王建安等研究人员不能直观这种神奇的变化,但他们确信像以往反复做的动物试验一样,通过心脏组织的诱导,移植的hMSCs细胞就像是一粒粒种子,在毛先生的心脏中发芽并演变成部分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这种变化是必然的。
因为一个月来,毛先生的生活改变了。他出院回家。在医院电话随访中,他欣喜地告诉王教授,他每天能心平气和地睡觉,能外出散步,能轻松地爬楼梯,甚至做些家务也不会胸闷气促。他的妻子对他的康复也很满意:说他看上去面色红润,嘴唇不再发紫,双腿不再肿胀……他强壮得可以出去找工作了!
当然具有说服力的还有各项检查的数据:术后24小时检查心肌酶谱正常,1个月后心脏超声检查显示LVEF较术前明显提高,EDV增加,心脏每跳一次输出的血量增加一倍。也就表明毛先生的心脏功能已有所改善。
王建安教授领导的科研小组成员对此没有过分乐观。王建安教授认为,要根除毛先生的心脏病,完全恢复他的心功能,无论是临床还是基础科研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好在这种移植可以反复进行。近十年来,国外的研究已证明hM?SCs细胞移植到心肌梗死部位有效且安全;在分化成心肌细胞,改善心功能的同时没有出现任何失控的问题。王建安肯定了这项技术的最大优势:这种使心肌再生的结果是目前其他方法所不能达到的。他充满信心地说:我们将和目前数以万计的心力衰竭病人一起迈向成功的一天。
在移植整个心脏缺乏足够的供体,以及排斥难题依然棘手的情况下,这种在国内刚刚起步的新技术无疑让毛先生这样的患者看到了光明。
(本报记者 谷伊宁) 2003-5-29
42岁的毛先生头脑清醒地躺在邵逸夫的心导管室,一条直径为2毫米的软管顺着他腹股沟处的动脉开口正缓缓向心脏部位的冠状动脉推进。时间过去了大约三五分钟,毛先生没有感到一丝痛苦。接下来的治疗不同寻常。毛先生心里不免有些紧张。他明白自己是我省第一位尝试这种治疗方法的人。
主持治疗的王建安教授用鼓励的目光看着他,语气平静地说:“我们要给你的心脏注射干细胞了!”王建安拿起了一支针管,从小试管中抽取了约20毫升的透明液体,随即由王建安通过刚才导管建立的通道,把液体注射进去。先进的西门子血管造影机把体内的一切反映在电视屏幕上。“好,一切非常顺利!”此时液体已通过左冠状动脉充分浸入毛先生衰竭的心脏。正是衰竭心脏的心肌细胞或坏死或怠工,让他的心脏无法泵出维持全身正常需要的血液量。更可怕的是这样的情形会随时出现:心脏突然不堪重负而罢工骤停。
整个移植治疗过程不过40分钟。但却可能让步入中年的毛先生生活照常。而没有这项新技术,他5年内离开人世的几率将达到50%。
10万元没治好心肌病
毛先生得的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这种病尽管目前许多人通过药物或其他常规心脏手术可以延续生命。但毛先生却效果不理想。他在发病的两年中,不断地住院治疗,前后用了十余种药,花费了近十万元,病情仍是止不住地恶化。他说,我不是心痛钱,而是这样活着太痛苦:治疗前,他的心脏比正常人要大出三分之一,巨大的心脏压迫了其他脏器,毛先生不能平躺,不能散步,非常轻微的动作都会让他气喘吁吁,如虚脱一般。今年春天,毛先生有种生不如死的愿望。
玄妙的细胞诞生了
但是,邵逸夫医院心内科的一项科研有望让他摆脱绝望。那就是该院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省科学基金支持下开展的“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力衰竭”取得的初步成果。这项高科技项目由该院副院长王建安教授主持。王教授解释:这项研究应用于临床迄今为止只有3例,给病人治疗时看起来并不十分复杂,但前期的准备工作却相当棘手,包括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实验。从他的描述中,我们了解到注射入毛先生体内的液体奥妙无穷:在那里藏着一千万个可以不断繁殖的干细胞;它们置身毛先生的心脏环境便能慢慢分化成心肌细胞和心脏血管内皮细胞,以替代那些纤维化而死去的心脏组织,从而让他的心脏重现活力。
王建安说:这种细胞取之于毛先生用之于他本人,就不会出现移植中常见而要命的免疫排斥反应。
奇迹降临
最奇妙的事果然发生在毛先生接受hMSCs细胞移植后的一个月中。虽然王建安等研究人员不能直观这种神奇的变化,但他们确信像以往反复做的动物试验一样,通过心脏组织的诱导,移植的hMSCs细胞就像是一粒粒种子,在毛先生的心脏中发芽并演变成部分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这种变化是必然的。
因为一个月来,毛先生的生活改变了。他出院回家。在医院电话随访中,他欣喜地告诉王教授,他每天能心平气和地睡觉,能外出散步,能轻松地爬楼梯,甚至做些家务也不会胸闷气促。他的妻子对他的康复也很满意:说他看上去面色红润,嘴唇不再发紫,双腿不再肿胀……他强壮得可以出去找工作了!
当然具有说服力的还有各项检查的数据:术后24小时检查心肌酶谱正常,1个月后心脏超声检查显示LVEF较术前明显提高,EDV增加,心脏每跳一次输出的血量增加一倍。也就表明毛先生的心脏功能已有所改善。
王建安教授领导的科研小组成员对此没有过分乐观。王建安教授认为,要根除毛先生的心脏病,完全恢复他的心功能,无论是临床还是基础科研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好在这种移植可以反复进行。近十年来,国外的研究已证明hM?SCs细胞移植到心肌梗死部位有效且安全;在分化成心肌细胞,改善心功能的同时没有出现任何失控的问题。王建安肯定了这项技术的最大优势:这种使心肌再生的结果是目前其他方法所不能达到的。他充满信心地说:我们将和目前数以万计的心力衰竭病人一起迈向成功的一天。
在移植整个心脏缺乏足够的供体,以及排斥难题依然棘手的情况下,这种在国内刚刚起步的新技术无疑让毛先生这样的患者看到了光明。
(本报记者 谷伊宁) 2003-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