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三峡工程正式下闸蓄水之际
■本报记者 刘志伟
三峡工程经过十年的建设,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6月1日,三峡大坝正式下闸蓄水;再过10来天,“高峡出平湖”的壮丽画卷就将初现三峡。届时,世界最大的船闸也将试通航运行,随后两个月,首台机组也会投产发电,几代中国人的梦想开始变成现实。
“为三峡工程提供的科研成果是我们长江科学院几代科技工作者心血和智慧的结晶,我们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长江科学院主管三峡科研工作的原副院长王德厚在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下闸蓄水前夕,黑框眼镜后的目光平静、和蔼,但语气却充满了激情。这位头发花白的专家翻着厚厚的一叠关于长江科学院为三峡工程所作的主要科研工作的报告,如数家珍。
“回顾兴建三峡工程所走过的历程,每一个重大技术问题的解决,每一个论证阶段的不断推进,每一项重要决策的作出,都建立在大量科研成果的基础之上,都凝结着无数科研工作者的心血,闪烁着科学研究的智慧之光。”王德厚说。
自1993年初开始三峡工程施工准备和一期导流工程施工,三峡工程已历时十载。这十年,参与三峡工程建设的科技人员与时俱进不断的吸收世界水利水电建设新技术,创造性地解决了水利水电建设史上从未有过的困难和问题,缔造了一个又一个水电工程的世界纪录。
1997年,三峡大江截流时河床最大水深60米,截流水深居世界首位,三峡工程创造出“预平抛垫底,上游单戗立堵,双向进占,下游尾随进占”的施工方案,解决了深水截流的一系列技术难题。三峡工程大江截流设计及施工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峡大坝混凝土浇筑从1998年开始施工,1999年至2001年连续3年高强度浇筑,年浇筑量都在400万立方米以上,大大超过了巴西伊泰普电站创造的混凝土施工强度世界纪录。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总工程师张超然说,若按照原有技术,我们不可能达到如此高的施工强度。是三峡总公司投入3000万元进行科技攻关,从混凝土的配方、塔带机的运用、保温措施的采用到仓面的设计与组织,形成了一整套混凝土快速施工技术体系。
2000年三峡工程创造了混凝土浇筑强度年548万立方米、月55.35万立方米、日2.2万立方米的世界新纪录。经三峡总公司正式测算,大坝混凝土快速施工技术为二期浇筑创造的经济效益为10.7617亿元。经权威专家组的鉴定,这一技术总体上已达国际领先水平。
承担保护二期大坝浇筑重任的二期围堰最大堰高82.5米,设计拦洪量20亿立方米,工程建设要求这道在长江深水中建起的围堰“滴水不漏”。在二期围堰施工中,三峡建设者在围堰防渗墙施工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这道围堰经受了10多次长江洪峰冲击,圆满完成了保护二期大坝浇筑的重任。
永久船闸是人工开挖出的“峡谷”,船闸闸线选定后,沿闸线开挖的高边坡是否稳定?将来对船闸运行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一直是设计、施工部门关注的焦点。永久船闸陡高边坡关键技术研究被列为“七五”、“八五”国家科技攻关专题项目。科研人员开展了大量的现场岩石力学试验工作,对闸室两侧高边坡涉及的各种风化带和岩体结构面的发布及岩体物理力学性质,采用现场与室内试验相结合并辅以声波测试和综合分析计算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在永久船闸施工过程中,我们的科技人员和武警水电部队官兵创造了十几项“世界之最”,集中在边坡和直立墙开挖、高边坡的稳定等方面。永久船闸开挖土石方达4000万立方米,若砌成宽、高各一米的墙,可绕地球赤道一圈。他们还安装了4200多根锚索和13多万根锚杆,把石壁和隔离墩牢牢锁住,这些锚索和锚杆孔洞的总长相当于地球直径。
科研人员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建立了不连续面岩体三维网络模型,进行数值计算分析,同时对花岗岩块进行全过程拉应力及拉剪状态下力学性能试验,研究成果与现在已施工的工程实际监测结果基本吻合。该项成果经科技部专家组验收,并鉴定为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某些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
三峡工程大坝蓄水是三峡工程二期工程完工的标志之一,也是三峡工程从单纯建设步入边建设边受益的分水岭。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郑守仁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三峡工程建设施工中最重大的技术难题应该说都已经攻克了,后面的路比较平坦了。我们在三期建设中要充分总结二期的经验,把好的经验保留下来,对工程施工中存在问题不断的修正,这样才能取得三峡工程最后的胜利。
三峡总公司总工程师张超然深有体会地说:三峡工程的科研实际上走过了50年的历程,全国先后有数百家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其中,参加研究和建设的科技人员上万人次,三峡工程凝聚了全国科技人员的智慧。
一位参加三峡建设的普通科技人员自豪的说:三峡工程蓄水、通航和发电即将实现,高峡出平湖的宏伟理想,中国人民经过近一个世纪的艰苦奋斗即将展现在世人面前。再经过6年的努力,三峡工程将全面建成,长江丰富的水利资源造福于长江两岸人民,造福于全国人民,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发挥巨大作用。
■本报记者 刘志伟
三峡工程经过十年的建设,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6月1日,三峡大坝正式下闸蓄水;再过10来天,“高峡出平湖”的壮丽画卷就将初现三峡。届时,世界最大的船闸也将试通航运行,随后两个月,首台机组也会投产发电,几代中国人的梦想开始变成现实。
“为三峡工程提供的科研成果是我们长江科学院几代科技工作者心血和智慧的结晶,我们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长江科学院主管三峡科研工作的原副院长王德厚在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下闸蓄水前夕,黑框眼镜后的目光平静、和蔼,但语气却充满了激情。这位头发花白的专家翻着厚厚的一叠关于长江科学院为三峡工程所作的主要科研工作的报告,如数家珍。
“回顾兴建三峡工程所走过的历程,每一个重大技术问题的解决,每一个论证阶段的不断推进,每一项重要决策的作出,都建立在大量科研成果的基础之上,都凝结着无数科研工作者的心血,闪烁着科学研究的智慧之光。”王德厚说。
自1993年初开始三峡工程施工准备和一期导流工程施工,三峡工程已历时十载。这十年,参与三峡工程建设的科技人员与时俱进不断的吸收世界水利水电建设新技术,创造性地解决了水利水电建设史上从未有过的困难和问题,缔造了一个又一个水电工程的世界纪录。
1997年,三峡大江截流时河床最大水深60米,截流水深居世界首位,三峡工程创造出“预平抛垫底,上游单戗立堵,双向进占,下游尾随进占”的施工方案,解决了深水截流的一系列技术难题。三峡工程大江截流设计及施工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峡大坝混凝土浇筑从1998年开始施工,1999年至2001年连续3年高强度浇筑,年浇筑量都在400万立方米以上,大大超过了巴西伊泰普电站创造的混凝土施工强度世界纪录。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总工程师张超然说,若按照原有技术,我们不可能达到如此高的施工强度。是三峡总公司投入3000万元进行科技攻关,从混凝土的配方、塔带机的运用、保温措施的采用到仓面的设计与组织,形成了一整套混凝土快速施工技术体系。
2000年三峡工程创造了混凝土浇筑强度年548万立方米、月55.35万立方米、日2.2万立方米的世界新纪录。经三峡总公司正式测算,大坝混凝土快速施工技术为二期浇筑创造的经济效益为10.7617亿元。经权威专家组的鉴定,这一技术总体上已达国际领先水平。
承担保护二期大坝浇筑重任的二期围堰最大堰高82.5米,设计拦洪量20亿立方米,工程建设要求这道在长江深水中建起的围堰“滴水不漏”。在二期围堰施工中,三峡建设者在围堰防渗墙施工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这道围堰经受了10多次长江洪峰冲击,圆满完成了保护二期大坝浇筑的重任。
永久船闸是人工开挖出的“峡谷”,船闸闸线选定后,沿闸线开挖的高边坡是否稳定?将来对船闸运行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一直是设计、施工部门关注的焦点。永久船闸陡高边坡关键技术研究被列为“七五”、“八五”国家科技攻关专题项目。科研人员开展了大量的现场岩石力学试验工作,对闸室两侧高边坡涉及的各种风化带和岩体结构面的发布及岩体物理力学性质,采用现场与室内试验相结合并辅以声波测试和综合分析计算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在永久船闸施工过程中,我们的科技人员和武警水电部队官兵创造了十几项“世界之最”,集中在边坡和直立墙开挖、高边坡的稳定等方面。永久船闸开挖土石方达4000万立方米,若砌成宽、高各一米的墙,可绕地球赤道一圈。他们还安装了4200多根锚索和13多万根锚杆,把石壁和隔离墩牢牢锁住,这些锚索和锚杆孔洞的总长相当于地球直径。
科研人员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建立了不连续面岩体三维网络模型,进行数值计算分析,同时对花岗岩块进行全过程拉应力及拉剪状态下力学性能试验,研究成果与现在已施工的工程实际监测结果基本吻合。该项成果经科技部专家组验收,并鉴定为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某些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
三峡工程大坝蓄水是三峡工程二期工程完工的标志之一,也是三峡工程从单纯建设步入边建设边受益的分水岭。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郑守仁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三峡工程建设施工中最重大的技术难题应该说都已经攻克了,后面的路比较平坦了。我们在三期建设中要充分总结二期的经验,把好的经验保留下来,对工程施工中存在问题不断的修正,这样才能取得三峡工程最后的胜利。
三峡总公司总工程师张超然深有体会地说:三峡工程的科研实际上走过了50年的历程,全国先后有数百家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其中,参加研究和建设的科技人员上万人次,三峡工程凝聚了全国科技人员的智慧。
一位参加三峡建设的普通科技人员自豪的说:三峡工程蓄水、通航和发电即将实现,高峡出平湖的宏伟理想,中国人民经过近一个世纪的艰苦奋斗即将展现在世人面前。再经过6年的努力,三峡工程将全面建成,长江丰富的水利资源造福于长江两岸人民,造福于全国人民,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发挥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