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创新

发布时间:2003-06-03来源:



    
    浙江大学科技人员在做实验。
    
    浙江大学始终以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为目标,将学科建设放在最为重要的地位,在资金投入、队伍配套、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了重点支持,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创新,成效十分显著。
    
    加快学科优化组合 学校通过调整学科布局、优化学科结构,支持建设了一批特色突出、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学科群体,培育了新的学科生长点,使全校的博士、硕士学位点大幅度增长。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从1998年的66个增加到151个,分布在11个大的学科门类,在全国高校中独一无二。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从5个增加到28个,位居全国高校第一;新增了一批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急需的硕士学位授予点,总数达238个。学校现有学位点数已形成了结构合理的学科布局,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完善重点学科布局 学校对各级重点学科投入了近两亿元建设资金,形成了基本完备的重点学科体系。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学科24个。从学院分布来看,拥有国家重点学科的学院由原来的6个增至13个,重点学科的布局更趋合理。在主要学科门类中,理学增长100%,工学增长75%,农学增长100%,医学实现了零的突破。学校十分注意根据地方和行业经济以及社会科技发展的需要建设一批省部级重点学科。目前学校拥有浙江省重点学科51个,浙江省重点扶植学科2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7个,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7个,浙江省中医药重点学科7个。
    
    优化学科结构 为了加强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按照大学科的建设思路,“985”专项经费中每年拨2000万元专款,支持学院自主进行21个学院的重点学科调整和建设。经过四年的运行,各学院除在各自学科领域内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学科层次普遍得到提升外,各种形式的跨学科交叉研究极为活跃,新的学科方向不断产生和发展,学科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农学类学科充分发挥了学科合并、交叉、重组的优势,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与1998年四校合并初期相比,博士点增加了1倍;博士后流动站增长了8倍;一级学科博士点从无到有,至2002年获得7个;国家重点学科由原来的3个增至6个,增加了1倍;科研经费总数增加3倍;在校研究生数从496人增加到1642人,使研本比从1:5.7缩小到1:1.6。
    
    发展优势学科 理工农医类重点学科建设,遴选25个学科实行分层次滚动建设,其中10个二级学科以总体水平稳定地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学科为目标,15个二级学科以在学科研究方向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接近世界一流水平、总体水平居于国内同类学科前列的学科为目标进行重点建设,分别予以300万元/年和100万元/年的重点投入。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实施“强所、名师、精品”战略计划。“强所”计划已确定的12个研究机构列入建设计划。学校设立的资助人文社科学术“精品”出版计划,计划5年内资助出版100部“精品”力作,首批十余部已经由商务印书馆推出。
    
    促进新兴学科生长 学校充分发挥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大力扶持和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目前已确定了光通信、脑科学、集成芯片、微系统、生物资源与功能基因组等领域为重点建设领域,启动建设了11个学科交叉研究中心。已启动的交叉研究中心在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方面已经开始显现出其优势和活力,部分项目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