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发展的科学研究

发布时间:2003-06-03来源:



    2002年8月15日当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先生受聘浙江大学名誉教授。图为校长潘云鹤(右一)向霍金颁发聘任证书,左一为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浚生。
    
    
    浙江大学科研工作发展势头迅猛,科研经费大幅度增长,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在攀登科学高峰和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关键问题方面取得一批重大成果。
    
    科研综合实力稳步提高 学校的科研规模和层次有了较大发展,自然科学研究经费每年增长一个亿。2002年科研总经费8.05亿元,稳居全国高校第二位,比1998年增长106.9%;人文社科研究经费连年翻番,2002年达3565.8万元,列全国高校前三位。
    
    四年来获国家三大奖14项,数量居全国高校前列。获省部级奖励596项。授权专利312项,列全国高校第二位。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快速增长,质量显著提高。2001年被SCI收录论文747篇,在全国高校列第五名;被EI收录论文451篇,在全国高校列第三名;发表论文总数7977篇,其中发表论文数和被引用数在全国高校分别排名第一位和第二位,国内论文3168篇,仍居全国高校榜首。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同时也推动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近五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浙江大学有18篇入选。
    
    原创性研究成果迭出 学校基础研究的能力稳步提高,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的数量和经费保持了逐年稳定递增的势头。2002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数量和经费数位居全国首位。原创性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基础研究成果迭出,2002年有两项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人文社科实施“强所、精品、名师”为核心的科研发展计划,促进了人文社科研究事业的全面发展,2001年国家社科基金获准项目数和经费分别比1998年增长200%和130.4%。
    
    承担国家任务能力增强 学校围绕国家目标,结合区域经济,发挥学科优势,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和交叉研究,大力承担国家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在诸多科技领域形成了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四年来,学校主持承担“973”项目1项、“973”课题18项;新上国家攻关计划项目55项,新上“863”计划项目178项;承担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12项,通过这些项目的研究,学校已取得一批重大高水平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基地建设实力凸现 进一步加大硬件设备投入,形成了一批新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为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保障。目前,学校有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11个;教育部等部门重点实验室1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新增2个,实现了零的突破;省级重点实验室13个。大型仪器设备的大幅度增加为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切实的保证,如浙大科研人员利用新增的大规模DNA测序仪,获得了6000个独立的水稻基因及片段,制备完成国内第一张水稻基因芯片。
    
    国际科技合作日趋活跃 四年来,学校教师出国参加国际会议1967人次、出国从事合作研究1056人次,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33所知名院校签订校际协议,主办和承办国际学术会议71次;新增国际科技合作项目369项,其中政府间合作项目212项。至2002年末,学校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生物技术、空间技术、信息技术、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开展了多层次的科技合作,与美国通用汽车、诺基亚、朗讯、摩托罗拉等国际著名公司签署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协议;与国(境)外合作建立了30余个研究中心(所)、实验室和培训中心,取得了一批有特色的研究成果。同时,学校投资新建了竺可桢国际教育大楼,目前在校外国留学生共计1654名,其中攻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216名。
    
    服务经济建设效益显著 学校充分发挥高新技术辐射和高技术产业孵化的优势,立足浙江,面向全国,全方位、多层次的为国家特别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科教兴国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显著效益。四年来,学校与全国30个县级以上政府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与企业签订技术合同10000多项,合同金额18.8亿元,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200余亿元。以发展效益农业为例,学校选育出水稻、油菜、大麦、茶叶、果树、蔬菜等优良品种40余个,开发农业产业化技术100余项。据14个项目统计,近3年为浙江省创造经济效益65亿元,为农民增加收入10多亿元。以实现产业化为目标,学校已有2000余项高新技术成果在全国各地推广应用,年创造经济效益50亿元以上,其中“SUPCON工业自动化控制集散系统”成果已成为我国民族信息产业DCS领域的著名品牌,改变了我国同类型控制装置只能从国外进口的局面,在全国300多家大中型化工、冶金企业应用推广,为企业新增产值10多亿元。目前,学校与浙江全部市县建立了经济、科教合作关系,其中与杭州市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与宁波等数十个市县签订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与省内外骨干企业建立了50多个技术开发中心,加快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学校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与云南、贵州、宁夏、江西等省(自治区)市建立了全面的省校科技教育合作关系,联合开发绿色农业、生物制药、精细化工、环保工程、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高新技术项目100多个,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01年建立的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利用大学人才、科技、实验设备和文化氛围等综合资源优势,积极引进民营资本,构筑“一园多点”发展模式,正在成为浙江省和我国高新技术的创新源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辐射源。目前,浙江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的总资产已从建立初期的6000万元增加到1.32亿元,科技园已拥有浙大教师和学生专职或兼职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157家,注册总资本7.4亿多元,正在开发的自主知识产权新产品8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