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泽伟
■非典创造契机网络咨询优势凸现
高考结束还不到48小时,新一轮高校招生大战在网上狼烟再起。6月10日,教育部组织的“普通高校招生网上咨询周”正式开幕。全国近600所高校在网上打起了招生战,浙江大学等12所在杭高校参加了咨询。
“我们班有一位很优秀的同学,不幸在高考时将答题卡涂错,失去了至少50分……他平时成绩拔尖。不知道对于这种情况的考生,浙大是否可以拨出机动名额予以录取?”这是出现在浙江大学招生网论坛上的一个帖子。
就在当天,署名为“程老师”的用户作出了回答:“这位优秀同学可以立刻向省招办反映自己的情况,一般来说,招生录取过程中会重视保护优秀学生的利益。我校的机动名额在使用上有严格的程序,决不允许点名录取……全部都是用于解决高分考生过于集中的省市的问题(即调节“大小年”)。录取的办法是从高分到低分在提档线之内扩招。”
记者翻看了一些帖子,咨询如何正确填报志愿的占了绝大多数。不断出现在浙大招生网上的新帖子,让招生办的老师应接不暇。据了解,浙江大学安排了10多位老师在线回复问题。同时,他们还开通了20多部热线电话接受咨询。走进浙江工业大学招生办,听到的也是频繁的键盘敲击声。除了能在论坛上发帖子咨询问题外,该校网站还准备开辟专门的聊天室进行实时咨询。
“非典给招生宣传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换,提供了一种无形契机。”浙江工业大学招生办主任黄新敏分析说,“面对面咨询与网络咨询各有优势。网络咨询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它一劳永逸,不仅节省人力,而且能24小时提供准确的信息。”
非典,让网络咨询的优势在瞬间爆发。据了解,“高校招生网上咨询周”正式开始的瞬间在线人数就突破1万人。开通当天,总访问量达到1600余万,30万人次,当天注册人数即达到13000余人,提交问题16261条,各高校及省招办当天回答各类问题15000余条。除了全国高校统一的网上咨询平台,浙江省招生考试网(http://www.zjzs.net/)也专门建立了浙江高校考生咨询平台。
尽管网络给考生提供了便捷的咨询方式,但是许多人仍然留恋面对面咨询。“毕竟,面对面宣传对考生的个人情况更有针对性,有的网络咨询问题不清晰,让人难以回答。”一位招生老师这样说。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在杭高校并没有完全放弃传统的咨询方式。不少高校招生老师都表示,如果条件成熟,在浙江考生填报志愿前,会争取召开小范围的咨询会。还有高校表示,他们正在考虑派招生老师到省内各地市进行招生宣传。
■5%自主招生成绩依然是硬杠杠
3月14日,离高考还有3个月。一场特殊的“高考”却提前开始了。华南师大附中的6名学生怀着紧张的心情参加了一场特殊的面试。每个学生的面试时间仅为5分钟,采取一对一的面试方式。
小陈是面试学生中的一员,等待面试时,他的心里一直忐忑不安,压力之大并不亚于高考。让小陈感到诧异的是,考官不仅对他的社团活动经历非常关注,对他的生活经历也有浓厚的兴趣。
这场考试是浙江大学为今年高校自主招生而举行的面试。除面试外,他们还必须参加由浙江大学命题的笔试。通过这两轮选拔后,他们就成了浙江大学的“准学生”。不过,他们并没能逃脱高考这一关。浙江大学自主招生的办法规定,他们必须在高考中达到一定的成绩要求,才能成为首批自主招生录取的“幸运儿”。
与浙大一样,今年全国有22所高校首次获得教育部允许,预留5%的招生名额,根据各自的标准选拔人才。浙江省也确定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杭州商学院、浙江工程学院和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六所高校为我省开展自主选拔录取的试点院校。
没有像人们预想的那样,自主招生并没有为偏才、怪才进入高校深造扫平障碍。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对自主招生采取了谨慎的态度。“教育部规定各试点院校自主招生的标准必须量化,也就是要有明确的要求和标准。因此,不可能有太多弹性的选择。”省招生办有关负责人说。
从省内高校公布的方案看,除了一些综合素质的特殊要求外,高考成绩依然是招生的一道硬杠杠。比如,浙江工程学院和浙江师范大学都要求,第一志愿报考该校且高考成绩达到省内相应批次控制线。
为了尽可能挖掘到优秀人才,大多数高校都与各重点中学建立了长期的联系。在自主招生前,他们都依据自己确定的标准在重点中学物色人才。此外,在高考前,各高校还接受考生的自荐。
正是因为有了分数的限制,大多数中学生对自主招生的反应并没有预想中热烈。一位考生说,“分数线放在那里,即使一些同学有兴趣也会望而却步。”黄新敏解释说,“自主招生并不是随意的无序招生,所谓偏才、怪才,应该指那些综合成绩好且其中某一科成绩特别突出的学生。”
■浙大未选满5%权利为何不用足?
浙江大学在自主招生方面的举措引人关注。6月9日,杭州日报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浙江大学招生办主任程艺。
记:在您看来,自主招生意味着什么?
程:5%的自主招生权,是对传统的“一考定终身”的高校招生体制的一种突破。这是在现有的应试条件下,对如何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的探索。
记:什么样的人才符合浙大自主招生的条件?
程:我们确定了两类对象:一类是文艺、体育特长生;还有一类是重点中学推荐的优秀学生,这类学生学习成绩必须为排在年级前8%以内,具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突出素质和能力。对他们的高考成绩也有要求,对于广东、辽宁、江苏、黑龙江的考生,录取底线控制在浙大在当地省提档线下20分内,其他省市的考生必须达到浙大在当地省的提档线。
记:如何才能保证自主招生的公平性?
程:我们一直非常渴望高校在招生上能有更大的自主权。然而,这种心情是非常矛盾的。复杂的社会环境会给招生工作带来一些干扰。高校招生自主权扩大,就意味着高校要承担更多招生公平性上的责任。浙大在这方面制定了非常严格的操作程序。通过招生老师摸底调查后,我们要进行面试和笔试,最终由各学科专家组成的专家测评工作指导组进行评定。整个招生环节都向社会公示。
记:浙大今年招生6000人,按照5%的比例,今年可以自主招生300人。目前,有多少人通过了笔试和面试?
程:经过笔试和面试,目前有60名特长生和51名其他学生通过了考核。这111名考生最终能否录取,还要看他们的高考成绩。
记:入围的人数还不到300人的一半,浙大为什么不用足自主招生这个权利呢?
程:我们的原则是宁缺勿滥。我们希望自主招生招来的学生,是学校的种子选手,是学校的“活性因子”,是综合素质较高的全面人才。最初进入我们视线的超过1000人,但通过考核,我们只选定了111人。此外,自主招生还是个试点,我们将对这些学生的成长进行全面跟踪调查,适时调整学校的自主招生政策,用好这个权利,使其更有利于选拔优秀学生。
■遭遇就业压力扩招依旧执著前行
记者记录了浙江工业大学自1999年以来的招生数:1999年3608人;2000年4446人;2001年4800人;2002年5500人。今年,该校的计划招生数依然在增长,达到了6300人。
高校扩招并没有因为今年的就业压力而停止脚步。从省招办了解到,2003年全省预计安排招生计划近17万,比去年增加了2.5万余人,增幅与去年一样保持在18%左右,超过了报名人数的增长,预计录取率可达到73%。在扩招中,二级学院的“胃口”越来越大。目前,我省有二级学院19所。今年,二级学院计划招生本科生3.3万,占整个本科招生量的44%。从全国来看,今年比去年扩招15万人,增幅为5%。
今年是我国高校扩招后本科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212万人,比去年增长46%。据专家估计,今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不容乐观,将在70%左右。
然而,在采访中,各高校都表示:扩招并不是造成就业压力的根本原因。浙江工程学院的一位老师认为:“今年高校毕业生突增,是对就业形势产生了一些冲击,这需要一个消化容纳的过程。目前,我国不是人才过多,是仍然不够。我们现在毛入学率是15%,只是相当于韩国1965年的水平,我们需要人才。”
“扩招,是建立在报考人数同步增长的前提下的。扩招的目的是为更多考生提供一种受教育的机会。只有通过合理、有效地运用高校资源,为社会提供最大化的高等教育,才能改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黄新敏这样认为。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校老师则呼吁,高校扩招不能急功近利,要放慢脚步。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省内不少高校经过几年的扩招,在校生基本都达到了预计数。从这个角度看,我省高校的扩招步伐势必会放慢。此外,一些名牌高校则把扩大招生的目光转移到了研究生的培养上。浙江大学今年招收的硕士研究生达到了3700人,博士研究生达1500人。
面临当前的就业形势,各高校都意识到专业设置与市场挂钩的极端重要性。浙江工业大学今年就新增了4个专业,去年新增6个专业。部分高校表示,就业压力也促进了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等各方面的改变。
■非典创造契机网络咨询优势凸现
高考结束还不到48小时,新一轮高校招生大战在网上狼烟再起。6月10日,教育部组织的“普通高校招生网上咨询周”正式开幕。全国近600所高校在网上打起了招生战,浙江大学等12所在杭高校参加了咨询。
“我们班有一位很优秀的同学,不幸在高考时将答题卡涂错,失去了至少50分……他平时成绩拔尖。不知道对于这种情况的考生,浙大是否可以拨出机动名额予以录取?”这是出现在浙江大学招生网论坛上的一个帖子。
就在当天,署名为“程老师”的用户作出了回答:“这位优秀同学可以立刻向省招办反映自己的情况,一般来说,招生录取过程中会重视保护优秀学生的利益。我校的机动名额在使用上有严格的程序,决不允许点名录取……全部都是用于解决高分考生过于集中的省市的问题(即调节“大小年”)。录取的办法是从高分到低分在提档线之内扩招。”
记者翻看了一些帖子,咨询如何正确填报志愿的占了绝大多数。不断出现在浙大招生网上的新帖子,让招生办的老师应接不暇。据了解,浙江大学安排了10多位老师在线回复问题。同时,他们还开通了20多部热线电话接受咨询。走进浙江工业大学招生办,听到的也是频繁的键盘敲击声。除了能在论坛上发帖子咨询问题外,该校网站还准备开辟专门的聊天室进行实时咨询。
“非典给招生宣传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换,提供了一种无形契机。”浙江工业大学招生办主任黄新敏分析说,“面对面咨询与网络咨询各有优势。网络咨询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它一劳永逸,不仅节省人力,而且能24小时提供准确的信息。”
非典,让网络咨询的优势在瞬间爆发。据了解,“高校招生网上咨询周”正式开始的瞬间在线人数就突破1万人。开通当天,总访问量达到1600余万,30万人次,当天注册人数即达到13000余人,提交问题16261条,各高校及省招办当天回答各类问题15000余条。除了全国高校统一的网上咨询平台,浙江省招生考试网(http://www.zjzs.net/)也专门建立了浙江高校考生咨询平台。
尽管网络给考生提供了便捷的咨询方式,但是许多人仍然留恋面对面咨询。“毕竟,面对面宣传对考生的个人情况更有针对性,有的网络咨询问题不清晰,让人难以回答。”一位招生老师这样说。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在杭高校并没有完全放弃传统的咨询方式。不少高校招生老师都表示,如果条件成熟,在浙江考生填报志愿前,会争取召开小范围的咨询会。还有高校表示,他们正在考虑派招生老师到省内各地市进行招生宣传。
■5%自主招生成绩依然是硬杠杠
3月14日,离高考还有3个月。一场特殊的“高考”却提前开始了。华南师大附中的6名学生怀着紧张的心情参加了一场特殊的面试。每个学生的面试时间仅为5分钟,采取一对一的面试方式。
小陈是面试学生中的一员,等待面试时,他的心里一直忐忑不安,压力之大并不亚于高考。让小陈感到诧异的是,考官不仅对他的社团活动经历非常关注,对他的生活经历也有浓厚的兴趣。
这场考试是浙江大学为今年高校自主招生而举行的面试。除面试外,他们还必须参加由浙江大学命题的笔试。通过这两轮选拔后,他们就成了浙江大学的“准学生”。不过,他们并没能逃脱高考这一关。浙江大学自主招生的办法规定,他们必须在高考中达到一定的成绩要求,才能成为首批自主招生录取的“幸运儿”。
与浙大一样,今年全国有22所高校首次获得教育部允许,预留5%的招生名额,根据各自的标准选拔人才。浙江省也确定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杭州商学院、浙江工程学院和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六所高校为我省开展自主选拔录取的试点院校。
没有像人们预想的那样,自主招生并没有为偏才、怪才进入高校深造扫平障碍。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对自主招生采取了谨慎的态度。“教育部规定各试点院校自主招生的标准必须量化,也就是要有明确的要求和标准。因此,不可能有太多弹性的选择。”省招生办有关负责人说。
从省内高校公布的方案看,除了一些综合素质的特殊要求外,高考成绩依然是招生的一道硬杠杠。比如,浙江工程学院和浙江师范大学都要求,第一志愿报考该校且高考成绩达到省内相应批次控制线。
为了尽可能挖掘到优秀人才,大多数高校都与各重点中学建立了长期的联系。在自主招生前,他们都依据自己确定的标准在重点中学物色人才。此外,在高考前,各高校还接受考生的自荐。
正是因为有了分数的限制,大多数中学生对自主招生的反应并没有预想中热烈。一位考生说,“分数线放在那里,即使一些同学有兴趣也会望而却步。”黄新敏解释说,“自主招生并不是随意的无序招生,所谓偏才、怪才,应该指那些综合成绩好且其中某一科成绩特别突出的学生。”
■浙大未选满5%权利为何不用足?
浙江大学在自主招生方面的举措引人关注。6月9日,杭州日报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浙江大学招生办主任程艺。
记:在您看来,自主招生意味着什么?
程:5%的自主招生权,是对传统的“一考定终身”的高校招生体制的一种突破。这是在现有的应试条件下,对如何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的探索。
记:什么样的人才符合浙大自主招生的条件?
程:我们确定了两类对象:一类是文艺、体育特长生;还有一类是重点中学推荐的优秀学生,这类学生学习成绩必须为排在年级前8%以内,具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突出素质和能力。对他们的高考成绩也有要求,对于广东、辽宁、江苏、黑龙江的考生,录取底线控制在浙大在当地省提档线下20分内,其他省市的考生必须达到浙大在当地省的提档线。
记:如何才能保证自主招生的公平性?
程:我们一直非常渴望高校在招生上能有更大的自主权。然而,这种心情是非常矛盾的。复杂的社会环境会给招生工作带来一些干扰。高校招生自主权扩大,就意味着高校要承担更多招生公平性上的责任。浙大在这方面制定了非常严格的操作程序。通过招生老师摸底调查后,我们要进行面试和笔试,最终由各学科专家组成的专家测评工作指导组进行评定。整个招生环节都向社会公示。
记:浙大今年招生6000人,按照5%的比例,今年可以自主招生300人。目前,有多少人通过了笔试和面试?
程:经过笔试和面试,目前有60名特长生和51名其他学生通过了考核。这111名考生最终能否录取,还要看他们的高考成绩。
记:入围的人数还不到300人的一半,浙大为什么不用足自主招生这个权利呢?
程:我们的原则是宁缺勿滥。我们希望自主招生招来的学生,是学校的种子选手,是学校的“活性因子”,是综合素质较高的全面人才。最初进入我们视线的超过1000人,但通过考核,我们只选定了111人。此外,自主招生还是个试点,我们将对这些学生的成长进行全面跟踪调查,适时调整学校的自主招生政策,用好这个权利,使其更有利于选拔优秀学生。
■遭遇就业压力扩招依旧执著前行
记者记录了浙江工业大学自1999年以来的招生数:1999年3608人;2000年4446人;2001年4800人;2002年5500人。今年,该校的计划招生数依然在增长,达到了6300人。
高校扩招并没有因为今年的就业压力而停止脚步。从省招办了解到,2003年全省预计安排招生计划近17万,比去年增加了2.5万余人,增幅与去年一样保持在18%左右,超过了报名人数的增长,预计录取率可达到73%。在扩招中,二级学院的“胃口”越来越大。目前,我省有二级学院19所。今年,二级学院计划招生本科生3.3万,占整个本科招生量的44%。从全国来看,今年比去年扩招15万人,增幅为5%。
今年是我国高校扩招后本科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212万人,比去年增长46%。据专家估计,今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不容乐观,将在70%左右。
然而,在采访中,各高校都表示:扩招并不是造成就业压力的根本原因。浙江工程学院的一位老师认为:“今年高校毕业生突增,是对就业形势产生了一些冲击,这需要一个消化容纳的过程。目前,我国不是人才过多,是仍然不够。我们现在毛入学率是15%,只是相当于韩国1965年的水平,我们需要人才。”
“扩招,是建立在报考人数同步增长的前提下的。扩招的目的是为更多考生提供一种受教育的机会。只有通过合理、有效地运用高校资源,为社会提供最大化的高等教育,才能改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黄新敏这样认为。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校老师则呼吁,高校扩招不能急功近利,要放慢脚步。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省内不少高校经过几年的扩招,在校生基本都达到了预计数。从这个角度看,我省高校的扩招步伐势必会放慢。此外,一些名牌高校则把扩大招生的目光转移到了研究生的培养上。浙江大学今年招收的硕士研究生达到了3700人,博士研究生达1500人。
面临当前的就业形势,各高校都意识到专业设置与市场挂钩的极端重要性。浙江工业大学今年就新增了4个专业,去年新增6个专业。部分高校表示,就业压力也促进了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等各方面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