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火花自由碰撞——来自中国科学院交叉学科理论研究中心创新团队的报道

发布时间:2003-06-17来源:

□本报记者蔡如鹏
    
    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做博士后工作的罗洪刚最近心情不错,因为近来他的研究工作进展得非常顺利。而就在几个月前,他还在为此苦恼,无法从他研究的那些错综复杂的实验现象中理出个清晰的思路来。他的研究工作也曾一度陷入停顿状态。
      
    “这多亏了那些非正式的讨论会。”罗洪刚说,“在讨论中,我把我的困惑提了出来,然后大家对此发表各自的意见。正是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争论中,我找到了思路。”罗洪刚解释说,“对我帮助最大的或许并不是整个讨论过程,很可能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击中问题的关键。”
      
    ○一加一大于二
      
    罗洪刚说的讨论会是中国科学院交叉学科理论研究中心定期举办的学术自由交流活动。这个依托于中科院理论物理所、在2002年7月刚成立的交叉中心是中科院为了加强创新团队建设而最早组建的三个研究团队之一。这些团队的设立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交叉学科的发展,“培养一支真正能与人家对话的队伍”。
      
    这些团队的组织结构也打破了原有行政体系的束缚,吸纳了国内许多单位的优秀科学家参与。“参加这个群体后,对我的研究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清华大学刘玉良教授说,“在我建立‘本征泛函理论’的过程中,有很多问题没有很细致地考虑,但通过和别人的讨论以及听不同人的报告,迫使我去想一些更深入的问题,使它更加完善。”
      
    同样来自清华大学的张广铭研究员也认为,自从加入这个群体后,对他的研究工作的确产生了很大影响,尤其是通过广泛的学术讨论进一步促进和拓宽了研究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谈起“中心”成立所带来的益处,理论物理所的王孝群研究员感触颇深。这位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的年轻科学家也表示,通过中心的活动,他的选题视野更开阔,研究方向更明确,效率也更高。中科院人教局具体负责这一工作的庞维介绍说,组建创新团队的初衷之一,就是为了让入选“百人计划”的优秀科学家从“单打独斗”转向“集团作战”,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
      
    ○好球队离不开好教练
      
    说到这个除了个别负责联络的人员外不设固定编制的研究中心,就不能不提他们的“当家人”于渌院士。作为研究中心的主任,从中心学术咨询机构——国际顾问委员会组成人员的聘请到中心研究主体——国内骨干人员的筛选,再从研究方向的选择到具体交流活动的安排,事无巨细,都需要于渌院士操心。
      
    “他就像一个球队的总教练,”理论物理所所长欧阳钟灿对于渌院士的评价是,“这个教练选好了,我们球队就成功了一半。”中心的成员之一、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冯世平教授也认为,“于渌院士担任中心主任是最合适不过的人选了,他的经验与声望是中心成功的第一道保障”。据了解,于渌院士曾在著名的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工作了近20年,对其运作方式及该领域的顶尖科学家都非常熟悉。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的工作就是促成研究人员之间有效的合作。”于渌院士说:“首先我们要筛选合适的研究方向,只有方向对了,才有可能出成绩;其次,我们要为他们的交流合作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环境,这样才能吸引国内外优秀的科学家参与进来。”他打比方说,科学家的合作也像谈恋爱,不能强求,但却可以通过创造条件促成“联姻”。?
    
    “这种形式的最大好处是在一个宽松的环境和气氛下,进行严谨的学术讨论。通过自由的非正式的讨论,可以使自己在比较轻松的气氛下思考更加深入的问题。”刘玉良教授的话无疑是对“当家人”看法的佐证。
      
    中心的主要成员、理论物理所向涛研究员也认为,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是“科学信息的获得”与“不留情面的科研批评”。为此中心专门成立了“期刊俱乐部”与“文章诊所”,定期召开小型研讨会。他说,这些活动已博得了越来越多的年轻科研人员的青睐。
      
    ○贵在细致耐心
      
    据了解,现在世界上也有许多此类的研究中心。其中两种模式证明是很成功的,一是没有任何科研编制的研究中心,如美国的ASPEN物理中心,它主要组织邀请世界优秀的相关领域的物理学家和研究人员每年就某个专题进行非正式的自由讨论。二是科研编制很少的研究中心,如美国的圣芭芭拉理论物理研究所,它一是负责组织一些专题研讨班(一到三个月),二是培养少量很出色的理论物理方面的博士后研究人员。
      
    “我认为现在的中心还处在探索阶段,没有最后确定哪种固定的模式。”刘玉良教授说,“因为中心目前服务的对象还是国内,但国内的整体学术水平和学术气氛和国外比还有很大的距离。”他建议,中心应立足国内、面向世界,成为国家在这方面的一个研究中心,更好地服务于高级人才的储备及国内整体学术水平的提高。
    
    于渌院士也承认,目前中心仍处于起步阶段,不能指望“一天吃出个大胖子”。但他坚信只要通过细致耐心的努力,以及中科院持久稳定的支持,中心一定能达到“真正与人家对话”的水平。
      
    有评论人士指出,交叉中心可以向着与ASPEN物理中心比肩的方向努力,可以朝着仿效圣芭芭拉理论物理所模式的道路探索,但它却不能缺少自己的特色。
    
    (2003-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