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随机结构动力学会议首次在中国召开

发布时间:2003-08-12来源:

中国随机动力学研究国际瞩目
    
    飞机、火箭发射后的巨大噪音,地震台风海浪等对工程结构的灾害性破坏……这些“惊天动地”的事情,每个人也许都习以为常,但是科学家们就是要在人们习以为常的角落中研究出点道道来。今天,就有60余名中外学界高人,在风平浪静的西子湖畔,在第五届国际随机结构动力学会议上,畅谈随机振动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随机振动现象无处不在,如人体内血液的无规则振动、飞机发动机喷出气流的振动、汽车经过大桥时的振动等等,即使对于人类自身,随机振动的作用也不小:不到一毫米的针尖刺激,为什么人的神经系统也能感觉得到?原来,人体内也存在着随机共振的现象:一个小小的外界刺激信号,通过人体内一些不规则噪音的干扰振动,最终使得神经系统对微弱信号的反应达到最大值,从而被感觉出来。我国的科学家们正在利用随机振动原理进行神经动力学研究,了解人体内部信息传递的真实情况,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编码,进而认识人类自身的反应机制。这一研究已引起国际瞩目。
    
    “中国已经在世界随机动力学界占有一席之地”,年已古稀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钟万勰教授对记者说,“前4届SSD(即国际随机结构动力学会议)都是在美国召开,而这次会议首次在美国本土以外的中国召开,就是很好的明证”。浙江大学朱位秋教授对结构力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其研究项目“随机激励的耗散的哈密顿系统理论”获得今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林家浩、钟万勰院士在国际上独树一帜的随机振动高效算法系列,都有重大原始性创新,引起了国外学者的高度评价和重视。
    
    (记者 肖国强) 200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