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新加坡卫生部宣布一名男子感染SARS。这是今年五月份以来新加坡出现的首个非典病例。发现和收治该病人的新加坡中央医院已将警惕等级从黄色提高到仅次红色的橙色。这使SARS可能在今冬明春再度爆发的传闻得到部分印证,立即引起全球警觉。
事实上,世界卫生组织较早前就已警告密切防范SARS在未来几个月死灰复燃。然而加拿大出现的一场虚惊却暴露出全球SARS预警系统普遍存在的弱点——病毒检测仍然缺乏保证。7月份温哥华地区一家疗养院出现“热感冒”流行,而到8月份加拿大国立微生物实验室赫然公告致病原乃是经过变异的SARS冠状病毒。时隔不久,官方又宣布真正的“罪魁”不是SARS变异病毒,是另外一种叫做OC43的冠状病毒。这一结果得到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支持。而加拿大国立微生物实验室坚持称他们的检测样品中没有OC43病毒,虽然他们也承认发现的不是典型的SARS病毒。“公说公理,婆说婆理”,为此,人们只能认为要么有数种病毒同时在疗养院“作祟”,要么就是拿到国立微生物实验室的样品受到了SARS病毒污染。
这场病毒之争使公众对病毒检测的有效性和意义产生了疑问,也促使人们重新审视病毒检测工作。据悉,世界卫生组织将举办论坛,专门讨论解决实验室病毒检测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最大的隐患是病毒检测缺乏质量保证。目前不同实验室都是在不同条件下采用不同方法进行病毒分析,很难得到一致可信的结果。其次,目前还没有认可的国际标准来规范不同实验室用于病毒检测的试剂。因为论坛要到10月底才能开始,为避免此前可能出现的混乱,专家认为还是要将预防放在第一位。
世卫组织建议,世界各国应该考虑加强流感疫苗接种工作。虽然流感疫苗并不能预防非典,但注射流感疫苗有利于快速确定非典疑似病例。
(2003-0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