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理想的起点”
一个高分子专业的博士,在毕业前半年就有一家杭州的大型化工企业以年薪十几万重金礼聘,学校导师也挽留他留校任教,但最后他却跑到富阳的一个街道做了一个不起眼的街道主任助理,这无论如何也有点让人想不通。现在博士所有的组织关系包括户口都落到了富阳,这已不是“挂职镀金”的短期行为。
支持他来这里的是“理想”。他一直想从事行政管理工作。
马国维在专业方面非常出色,仅SCI论文(被国际刊物收录并进入《科学引用索引》的论文)就发表了5篇(博士的基本任务是1篇),但在做好学业的同时,有一项“副业”他一直没有放弃。大学本科的时候,马国维是化学系学生会主席,研究生阶段又担任了学校研究生创新创业中心的主任和公司经理,还创办了未来企业家俱乐部,经常与老师一起参与一些项目的谈判,其操作的一个项目为学校带来几百万元的收入。他觉得以自己外向的个性和多年的学生干部的经验,更适合到行政单位工作。
但他并没想到,事业的起点会在富阳,而且只是在一个街道。通常,高学历人才从事行政管理工作,都会到省市一级。2003年1月,他得到消息,自己将会被派到富阳工作,他犹豫了,觉得那还不如回到自己的家乡慈溪。他对富阳一无所知,他希望能留在杭州。“但去了企业就很难再回到政府部门工作”,马国维考虑到了这一点。学校老师也劝说他应该去富阳,低起点不等于低发展,也许,那里会有更广阔的天空。权衡再三,他决定“冒险”去富阳,虽然对去后自己干什么一无所知。
“理想无论能否实现,至少要试一试”!今年5月7日,马国维正式到富阳市春江街道工作。
现在,马国维的办公室里,有一台空调、一套桌椅和一只电话,他的月薪是1180元,不及在学校时的一半。
■“开始没人和我说话”
“这是我们司机俞师傅,那是办事处的同事小杨……”现在进出春江街道,从主任到看门的大伯,甚至是街道办事处附近小饭店的老板娘,都亲热地叫着“马博、马博”和他打招呼。“春江街道100多个工作人员,几乎都认识我了。”而刚来的时候,没什么人敢主动和他说话。
春江街道原来的副主任金水炎是当地第一个带马国维工作的领导,他觉得自己和一个博士距离太远了,他不知道一个博士会和他说什么话,也不知道能和一个博士有什么话题。
春江街道里绝大部分人学历都不是很高,甚至有的人都没什么学历。在领导班子的10个成员中,学历最高的是本科,有3位。对他们而言,领导这样一个高学历的手下,实在有点尴尬。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夏建华就曾坦言,如果不是马博主动来汇报工作,他绝不会去找马博的。
马国维面临的是和以前完全不一样的一个工作环境。
他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变“土”。在杭州念书8年他都没有学会杭州话,可在富阳一个月以后他就开始尝试说富阳方言。“要和居民打交道,语言是敲门砖。”这招效果不错,小饭店的老板娘说:“他说富阳话时,我就忘了他是个博士了。”
他做的第二件事情是“粘”。刚进入新的环境,街道还没有给他分配具体的工作,只让他跟着管基建的老主任金主任。事实上他可去可不去。但他每天早早地去,跟在金主任屁股后面问这问那,形影不离!“小伙子没架子,人品不错,我就让自己正在放暑假的儿子跟着博士学东西,”金主任说。结果是博士跟着金主任,主任的儿子跟着博士,整天在园区里转悠。
除了“粘”金主任,他也“粘”其他人。只要是街道的,他一有机会就“粘”,一“粘”上就说。主动向领导汇报工作,和同事聊天,向开车师傅讨教开车经验,见谁都主动搭话。
“现在他比我们还玩得转!”夏建华书记说。下企业,企业老总对他比对领导还热情,双休日赶不上车,小车师傅自愿送他一程。开车的俞师傅说:“马博好像就应该是这里的人。”
■“没事做真难受”
“博士来我们这里能干什么?”得知要来一个博士,夏建华书记脱口而出。
几乎街道里所有的人都有这个困惑。在他们看来,博士是用来搞科研的。“而我们这里没什么可研究的。”
春江街道曾经几次打报告要求组织上派一些高技术高学历人才下来,但他们怎么也没想到会来一个博士。
“没事情做太难受了!”马国维说。在学校他是个非常活跃的人,经常忙得不可开交,而现在无所事事的日子让他觉得度日如年。3个月后,他向街道提出,基建并非自己的专长,要求换个工作。街道领导认真考虑了博士的要求,让他协助管理园区污水处理问题。至少在他们看来这是和“化工”专业有点联系的工作。
一切情况都不熟悉,没什么头绪,马国维就按自己的方法开始干。4个月里,他做了3件事:一是跑了20多家造纸企业,一家家去访问、调研;二是去村里到处转悠,看看有什么可以帮助村民解决的;三是凭着化工的基础知识,他做起了与污水处理企业的联络接洽工作。
马国维觉得,他的优势在于:一是利用浙大的人才、技术优势为街道服务;二是用一个博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在工作中进行开拓。后者在他眼中更为重要。
“我做的都是别人没做过的!”马国维说。搞企业调查、请浙大管理学老师给企业家培训、引进浙大新技术搞效益农业,街道其他人从来没有想到过。他认为,学校如果只培养了他的专业技术,那是失败。博士更应该具备的一种素质是创新。“我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应该是一种观念!”
■“情况正在好转”
在街道工作的这些日子里,马国维感受到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有事可做;郁闷的却是自己经常力不从心。
一个硬币存在两面。春江街道觉得,马国维是幸运的,街道给博士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例如让他管理污水处理问题,此前街道从来没有让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单独承担一块工作。“在我们这里,领导支持他工作,同事甚至下面企业的老板都很尊重他,他在这里工作不会有很大的压力。”夏建华书记说。
在急遽的角色变换面前,血气方刚的博士仍然显得有些急躁。他的行事方式已经产生了一些说法:有积极的工作热情,却显得过于自信;有时超越了自己的职权范围,先斩后奏,没有及时向领导汇报。而马国维却觉得,自己想做事情而没法做。
情况似乎正在好转。9月29日,富阳市委组织部领导专程来到春江街道,听取了马国维的工作汇报。他提出,街道要培养马国维的领导才能和艺术,不能仅仅是让他在这里提供服务。
而马国维的母校老师则提醒马国维,不要把自己当成救世主,很多东西需要在实践中慢慢磨炼。
■新闻事件
马国维,浙江大学年仅26岁的博士毕业研究生,攻读材料与化工学院高分子复合材料专业,现在富阳市春江街道工作。
他从浙江省最高的学府以最高的学历毕业,被分配到最“基层”的街道工作,职务是街道主任助理。
他是浙江省第一个正式分配到街道工作的博士,也是浙江大学按协议向杭州市政府推荐和输送的第一批高学历人才。
■新闻链接
博士到街道工作并不是一个偶然。
2002年浙江大学与杭州市政府签订了共同培养人才的协议,派遣部分高学历人才进入基层党政机关部门工作。马国维就是其中之一。除了他,还有5位硕士研究生分别到桐庐、临安和富阳街道工作。他们是浙大按照协议下派的第一批高学历人才。
学校及地方政府都对此显得十分谨慎。浙大研究生工作部部长许为民老师坦言,学校对于基层该如何使用这些高学历人才也没有很好的思路,“这对我们也是一次尝试”,学生本人、学校以及基层都在努力探索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本报通讯员 俞熙娜) 2003-10-11
一个高分子专业的博士,在毕业前半年就有一家杭州的大型化工企业以年薪十几万重金礼聘,学校导师也挽留他留校任教,但最后他却跑到富阳的一个街道做了一个不起眼的街道主任助理,这无论如何也有点让人想不通。现在博士所有的组织关系包括户口都落到了富阳,这已不是“挂职镀金”的短期行为。
支持他来这里的是“理想”。他一直想从事行政管理工作。
马国维在专业方面非常出色,仅SCI论文(被国际刊物收录并进入《科学引用索引》的论文)就发表了5篇(博士的基本任务是1篇),但在做好学业的同时,有一项“副业”他一直没有放弃。大学本科的时候,马国维是化学系学生会主席,研究生阶段又担任了学校研究生创新创业中心的主任和公司经理,还创办了未来企业家俱乐部,经常与老师一起参与一些项目的谈判,其操作的一个项目为学校带来几百万元的收入。他觉得以自己外向的个性和多年的学生干部的经验,更适合到行政单位工作。
但他并没想到,事业的起点会在富阳,而且只是在一个街道。通常,高学历人才从事行政管理工作,都会到省市一级。2003年1月,他得到消息,自己将会被派到富阳工作,他犹豫了,觉得那还不如回到自己的家乡慈溪。他对富阳一无所知,他希望能留在杭州。“但去了企业就很难再回到政府部门工作”,马国维考虑到了这一点。学校老师也劝说他应该去富阳,低起点不等于低发展,也许,那里会有更广阔的天空。权衡再三,他决定“冒险”去富阳,虽然对去后自己干什么一无所知。
“理想无论能否实现,至少要试一试”!今年5月7日,马国维正式到富阳市春江街道工作。
现在,马国维的办公室里,有一台空调、一套桌椅和一只电话,他的月薪是1180元,不及在学校时的一半。
■“开始没人和我说话”
“这是我们司机俞师傅,那是办事处的同事小杨……”现在进出春江街道,从主任到看门的大伯,甚至是街道办事处附近小饭店的老板娘,都亲热地叫着“马博、马博”和他打招呼。“春江街道100多个工作人员,几乎都认识我了。”而刚来的时候,没什么人敢主动和他说话。
春江街道原来的副主任金水炎是当地第一个带马国维工作的领导,他觉得自己和一个博士距离太远了,他不知道一个博士会和他说什么话,也不知道能和一个博士有什么话题。
春江街道里绝大部分人学历都不是很高,甚至有的人都没什么学历。在领导班子的10个成员中,学历最高的是本科,有3位。对他们而言,领导这样一个高学历的手下,实在有点尴尬。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夏建华就曾坦言,如果不是马博主动来汇报工作,他绝不会去找马博的。
马国维面临的是和以前完全不一样的一个工作环境。
他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变“土”。在杭州念书8年他都没有学会杭州话,可在富阳一个月以后他就开始尝试说富阳方言。“要和居民打交道,语言是敲门砖。”这招效果不错,小饭店的老板娘说:“他说富阳话时,我就忘了他是个博士了。”
他做的第二件事情是“粘”。刚进入新的环境,街道还没有给他分配具体的工作,只让他跟着管基建的老主任金主任。事实上他可去可不去。但他每天早早地去,跟在金主任屁股后面问这问那,形影不离!“小伙子没架子,人品不错,我就让自己正在放暑假的儿子跟着博士学东西,”金主任说。结果是博士跟着金主任,主任的儿子跟着博士,整天在园区里转悠。
除了“粘”金主任,他也“粘”其他人。只要是街道的,他一有机会就“粘”,一“粘”上就说。主动向领导汇报工作,和同事聊天,向开车师傅讨教开车经验,见谁都主动搭话。
“现在他比我们还玩得转!”夏建华书记说。下企业,企业老总对他比对领导还热情,双休日赶不上车,小车师傅自愿送他一程。开车的俞师傅说:“马博好像就应该是这里的人。”
■“没事做真难受”
“博士来我们这里能干什么?”得知要来一个博士,夏建华书记脱口而出。
几乎街道里所有的人都有这个困惑。在他们看来,博士是用来搞科研的。“而我们这里没什么可研究的。”
春江街道曾经几次打报告要求组织上派一些高技术高学历人才下来,但他们怎么也没想到会来一个博士。
“没事情做太难受了!”马国维说。在学校他是个非常活跃的人,经常忙得不可开交,而现在无所事事的日子让他觉得度日如年。3个月后,他向街道提出,基建并非自己的专长,要求换个工作。街道领导认真考虑了博士的要求,让他协助管理园区污水处理问题。至少在他们看来这是和“化工”专业有点联系的工作。
一切情况都不熟悉,没什么头绪,马国维就按自己的方法开始干。4个月里,他做了3件事:一是跑了20多家造纸企业,一家家去访问、调研;二是去村里到处转悠,看看有什么可以帮助村民解决的;三是凭着化工的基础知识,他做起了与污水处理企业的联络接洽工作。
马国维觉得,他的优势在于:一是利用浙大的人才、技术优势为街道服务;二是用一个博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在工作中进行开拓。后者在他眼中更为重要。
“我做的都是别人没做过的!”马国维说。搞企业调查、请浙大管理学老师给企业家培训、引进浙大新技术搞效益农业,街道其他人从来没有想到过。他认为,学校如果只培养了他的专业技术,那是失败。博士更应该具备的一种素质是创新。“我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应该是一种观念!”
■“情况正在好转”
在街道工作的这些日子里,马国维感受到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有事可做;郁闷的却是自己经常力不从心。
一个硬币存在两面。春江街道觉得,马国维是幸运的,街道给博士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例如让他管理污水处理问题,此前街道从来没有让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单独承担一块工作。“在我们这里,领导支持他工作,同事甚至下面企业的老板都很尊重他,他在这里工作不会有很大的压力。”夏建华书记说。
在急遽的角色变换面前,血气方刚的博士仍然显得有些急躁。他的行事方式已经产生了一些说法:有积极的工作热情,却显得过于自信;有时超越了自己的职权范围,先斩后奏,没有及时向领导汇报。而马国维却觉得,自己想做事情而没法做。
情况似乎正在好转。9月29日,富阳市委组织部领导专程来到春江街道,听取了马国维的工作汇报。他提出,街道要培养马国维的领导才能和艺术,不能仅仅是让他在这里提供服务。
而马国维的母校老师则提醒马国维,不要把自己当成救世主,很多东西需要在实践中慢慢磨炼。
■新闻事件
马国维,浙江大学年仅26岁的博士毕业研究生,攻读材料与化工学院高分子复合材料专业,现在富阳市春江街道工作。
他从浙江省最高的学府以最高的学历毕业,被分配到最“基层”的街道工作,职务是街道主任助理。
他是浙江省第一个正式分配到街道工作的博士,也是浙江大学按协议向杭州市政府推荐和输送的第一批高学历人才。
■新闻链接
博士到街道工作并不是一个偶然。
2002年浙江大学与杭州市政府签订了共同培养人才的协议,派遣部分高学历人才进入基层党政机关部门工作。马国维就是其中之一。除了他,还有5位硕士研究生分别到桐庐、临安和富阳街道工作。他们是浙大按照协议下派的第一批高学历人才。
学校及地方政府都对此显得十分谨慎。浙大研究生工作部部长许为民老师坦言,学校对于基层该如何使用这些高学历人才也没有很好的思路,“这对我们也是一次尝试”,学生本人、学校以及基层都在努力探索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本报通讯员 俞熙娜) 200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