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企业一个灵魂 ———访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贾生华

发布时间:2003-10-15来源:

□本报记者李琴
    
    在南开大学近日举办的“首届创业学暨企业家精神教育研讨会”上,德州大壮集团董事长徐章练讲述了自己近来思考最多的问题:公司经过10年发展,已积累近5亿元资产,资产负债率仅为24%,下一步将面临做大与企业转型的问题。如何做大,同时不为“大”所拖累,如何转型,同时不需付出不能承受的代价?这已成为大壮集团现今最重要的课题。
      
    其实我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创业的一批民营企业中的相当一部分都处于这一路口。不少学者把这一阶段成为企业的二次创业。它与第一次创业有何不同?成功进行二次创业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什么?记者就此专访了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贾生华。
      
    记者:您是研究企业成长方面的专家,能否谈谈处于二次创业阶段的企业会面临哪些相比一次创业时不同的环境和问题?
      
    贾生华:就像产品有生产周期一样,企业也存在生命周期。一般来看企业发展分为4个阶段: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各个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差别很大。有的创业期十分成功的企业在成长期出现问题,有的企业顺利渡过成长期却在成熟期走了下坡路。企业进入一个新的生长周期,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二次创业时期企业应做出怎样的调整和改变,以适应新环境、解决新问题、获取新发展,是当下我国民营企业家思考最多的问题。
      
    首先,一次创业与二次创业面临的市场环境不同。现在的市场是一个日渐规范化的市场,从20多年前的计划经济时代到现在的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社会已告别了短缺经济和暴利时代,进入了微利时期。在一次创业时,能否成功取决于企业识别机会、把握机会的能力。企业一般以销售为导向,在市场上拼抢顾客,站住脚跟是决定企业行为的根本。在二次创业时期,企业已经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业务基础,但产品市场和生产技术的变化速度很快,能否在站稳脚跟的基础上成功应对环境的变化,就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这不仅需要把握机会的能力,而且更需要产品创新、品牌维护、资源优化和企业整体素质的提升。
      
    其次,一次创业与二次创业面临的风险不同。一次创业是白手起家,创业者只要有判断机会、抓住机会的能力,只要有把想法付诸实施的欲望,企业生存下去就不是一件风险太大的事。当企业积累了相当资产,并有稳定的业务收入时,它实行调整或转型就将冒更大的风险,例如现在企业一年利润可达到500万元,实行新战略后可能达到5000万元,但也有可能损失2000万元。这也是二次创业时企业更为犹疑更为迷茫的原因所在。
      
    第三,一次创业与二次创业时企业家的心态不同。二次创业的企业家有更多的后顾之忧,当要涉及改变他认为过去成功的关键性格局、人员配置和利益结构时,他可能会做出保持原状的决定。应该说,我国民营企业的再创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本身的素质、理念和精神,取决于企业家是否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不断超越自我的意识和能力。
      
    第四,一次创业与二次创业时企业家的任务不同。在一次创业时,企业规模较小,企业家身先士卒,身兼决策者、管理者、执行者等多种角色。到二次创业时,企业规模扩大,企业家的首要任务是给企业一个灵魂,使其成为一个有机体,形成持续发展的精神力量。
      
    记者:您所说的企业家精神应怎么理解?它包括哪些方面?在我国民营企业的二次创业中企业家精神中最需强化的是哪一部分?
      
    贾生华:在《基业常青》这本书中作者曾对18家长寿企业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它们成功的共同要素就是具有高瞻远瞩的企业家精神。
      
    企业也应有一个灵魂,那就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不应是一个报时的人,而是一个造钟的人,他不是需要创造一个畅销的产品,而是赋予企业以灵魂,把他的价值观、理念和理想注入企业,使得企业成为一个活的企业,这样在他死后企业依然能持续良性运转,并产生适当的管理者继续贯彻企业家理念,直至形成企业文化。
      
    企业家精神是一种组合,一种能力。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家精神的构成要素和方式会有变化,具有动态演化特征。
      
    在企业的初次创业和成长期,管理企业只需要创业者和助手就可以理顺,企业做到足够大时,职能管理要求更加专业化、科学化,治理、协调、监督机制要求跟上来;在企业做出战略性调整后,新的事业是沿用老的管理模式,还是任用新人,采用新模式,这些新问题都将是对企业家理念的考验;企业发展到跨行业、跨地区时,就将改变以前靠血缘关系、家族网络的历史,而代之以靠契约、靠制度、靠合同、靠社会资源,此时就要求企业家具有很强的沟通、授权、建立信任关系和使企业制度化、社会化的能力,而这一能力的有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所持的理念和具备的精神。
      
    我国不少民营企业在成长到较大规模时出现问题,就是因为企业家理念的根本错误,现实环境中存在最典型的错误理念是利润至上原则,把企业单纯看成赚钱的机器。持有这一理念的企业在投机性较强的初次创业时有可能生存下来,但即使它能走向成长期,也将很难迈过二次创业这道坎。另外,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只是一个假设,现实中如何实现?我们看到,成功的企业并不是单纯想着怎么赚别人的钱,而是把为别人创造价值作为自己的核心理念,并据此不断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把企业的成长融入整个社会进步的过程中。
      
    可以说,走向成熟期的企业二次创业的过程就是最大限度利用社会资源做大做强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渐社会化的过程。如果企业家是想把企业做成百年老店,而不是追求家族财富最大化,如果企业家能够超越短期目标和狭隘的家族利益,而是像索尼、强生等公司那样,塑造出坚强的企业社会价值观和持久的企业目标,那么企业的二次创业就有了最基本的保障。
      
    记者:那么这种企业家精神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培养出来的?
      
    贾生华:有个别企业家在初次创业时就有一个明确的理念,但更多的企业家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渐领悟和摸索出来的。企业不断成长的过程也是企业家精神不断得到补充和提升的过程。舆论导向、管理咨询和培训可以起到一定作用,全社会的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也十分重要。可以说企业家精神的后天获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的学习能力。
    
    2003-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