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至20日,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在浙江大学召开,来自内地和香港的10所名校校长以“发挥研究型大学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为主题进行了研讨。会议期间,记者采访了这些校长,记录了他们的真知灼见。
是传播知识的场所 更是创造知识的基地
“研究型大学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地方,还是创造知识的基地。在中国办第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一定要与国家的现代化需求相结合。”此次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东道主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向记者道出了国内10所名校校长聚首研讨的目的:如何加强研究型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不仅源源不断地提供知识和技术创新成果,而且还培养出大批文化大师、政治领袖、经济精英和学术权威。据统计,世界顶尖学术刊物《自然》和《科学》上发表的论文的第一作者有2/3来自大学,3/4的四大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是大学教授。2001年《自然》和《科学》论文中的5%由哈佛大学发表,排在前10名的大学发表的论文占全世界所有大学发表论文总数的22%,而其中前100名的大学发表在《自然》和《科学》的论文占大学论文总数的3/4,占全世界论文总数的一半;前100名的大学获得的诺贝尔科学奖占大学获奖总数的94%和全部获奖数的71%。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谢绳武认为,研究型大学也是我国知识创新的核心力量。这从我国大学发表的科学引文索引(SCI)论文的情况可以看出。据有关学校的统计,2001年,我国大学发表的SCI论文占全国发表的SCI论文总数的3/4以上,其中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的7所内地高校占了全国总数的23%。“九五”期间,我国高校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5%左右,国家“863”计划项目30%以上。2001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6%,重点项目56%,获国家三大科学奖的比例在46%到66%之间。
我国研究型大学拥有雄厚的科研力量,前50所高校科研经费占全部高校总经费的64%以上,培养着我国80%的博士生。国家级的科技任务、科研经费和科技创新基地也明显地向这些高校集结。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都有500名左右的在站博士后。研究型大学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任务的主要承担者,2001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高校获得的资助经费占全国总数的3/4左右。
催生重大原创性成果 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
“民族要振兴、国家要发展,必须要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必须把研究型大学办好。”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提出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重要性得到了校长们的认同。
自1998年中央提出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后,中国高等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的机遇。参加中国大学联谊会的7所内地大学都是我国“七五”以来一直重点建设的研究型大学,特别是我国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后,大学的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科研实力不断增强,学术水平显著提高,在世界大学学术排行中的位置大幅前移。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SCI论文数量已经与世界大学学术排行50至100名的大学相当。
但是,我国大学代表原创性水平的学术指标差距巨大,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没有被引用率最高的教授,每年发表在《自然》和《科学》的论文很少且不稳定。校长们在研讨中坦言,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知识创新仍处于较低水平,科技国际竞争力相对进步不快。科技竞争力的不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原因。而与此同时,世界上一些发展中国家正在急起直追,印度有几所大学目前的师资、设施和管理水平正接近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
与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所发挥的作用及国家对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期望相对照,校长们深感差距较大,肩负的责任也十分重大。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说,研究型大学应在国家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在现代文明秩序的重构中起到领军作用,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也认为研究型大学要对国家经济建设作贡献,对区域经济建设作贡献。对高校进行分类管理重点建设研究型大学
各位校长建议加大对研究型大学的投入力度,并给予重点建设的研究型大学更大的发展空间,鼓励它们坚持以原创性基础研究为主,以催生重大原创性成果和世界级学术大师,从而提高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各位校长提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对大学进行分类管理,重点建设一批研究型大学迫在眉睫。南京大学校长蒋树声说,在研究型大学的建设中,一方面国家要增加投入,另外,高校自身也有许多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在体制、机制和管理上加以改革。上海交大的一份报告提出,争取到2010年前后,重点建设的若干所研究型大学的学术实力接近世界200强,其中1至2所大学接近世界100强;到2020年前后,重点建设的若干所研究型大学的学术实力跻身世界100至200强,其中1至2所大学进入世界100强,使我国研究型大学成为世界范围的知识创新生力军。
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说,研究型大学能否得到稳定快速发展,涉及到科教兴国及整个社会的发展。美国之所以领先世界,研究型大学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他说“211工程”对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使研究型大学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他认为,要在监督体制下,在科研经费的使用上,在人事体制的改革上,给研究型大学更多的自主权。香港科技大学校长朱经武也认为高校应有充分的自主权,他说:“在经费使用上,没有谁比校长看得更紧,国内大学要与世界竞争,要增加自主权,使高校可随时根据世界高校的发展变化进行调整。”浙大校长潘云鹤认为,关键是要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模式,既与世界相通,又与中国国情相符。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竞争力特别是原创性成果的竞争力逐渐成为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主要因素之一。校长们建议将我国研究型大学纳入到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建设规划之中,给予政策和经费上的持续较大力度的支持,帮助他们尽快走上国际竞争舞台。在研究型大学中集结优势资源建设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并且在制度和政策创新上促进研究型大学的自主发展。
一流的研究型大学 最需要一流的人才
校长们认为,我国研究型大学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最大的困难是师资。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说:“一流的师资是一流大学的核心。”美国著名研究型大学的教师素质很高,多数拥有其他著名研究型大学的博士学位,他们往往是经过严格的筛选程序,从几十个乃至数百个候选人中挑选出来,哈佛大学曾有30位教授在哈佛工作期间获得过诺贝尔科学奖。北大许智宏校长也说,中国的大学要向世界一流迈进,关键是要有一批真正杰出的、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人才、成果。
这几年,我国的名牌大学在吸引世界一流人才方面,有了不少动作。清华大学10万美元请系主任,浙江大学为外语学院聘来洋院长,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前阶段分别向全世界征聘300余位教授。复旦校长王生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复旦正在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开展“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教授评议、院系聘任”,他说这样可以引进竞争机制、开放机制,打破教授的近亲繁殖,吸引杰出人才。
浙大潘云鹤校长说,我国高校在吸引国外人才上,一靠海外华人的爱国热情,二靠适当的报酬,三靠科研环境。长江特聘教授就吸引了一批海外华人中的优秀分子回国效力。他认为,高校在用人上要增加投资,既要提高一流人才的报酬,在研究环境上也要增加投入,同时要像国外大学那样形成以教授为中心的用人机制。浙大的人事制度改革一直在进行,新进教师“非升即走”的做法促进了人才的流动。他还透露,浙大在最近一段时间要逐步改晋升制为聘任制,要向全世界招聘高层次教师。
潘云鹤的话得到了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的认同。他说,教授也与一般人一样,薪酬是个相当重要的问题。他介绍说,香港中文大学的待遇与美国一流大学差不多,研究环境也与世界一般大学距离不是太大,香港中文大学的教员都是向全世界征聘的。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介绍说,香港大学在从国外吸引人才上机制比较完善,不管是内地出去的留学生还是香港出去的都愿意到香港高校工作。
谈起人才引进,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闫健群更是感慨万分。闫健群说,吸引国外高层次人才是非常迫切的问题,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要靠高水平一流的学科作支撑,要有一流的研究,要培养出高水平的一流的人才,强将手下无弱兵,但如果没有一流的师资怎么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出一流的科研成果,建设一流的学科。由于很难完全吸引国外高层次人才,西安交大近几年以合作研究的方式引进人才,仅医学院这几年就从国外知名学者、国内比较有造诣的学者中聘请了20多位客座教授、名誉教授。
(本报记者张冬素 本报通讯员单泠) 2003-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