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世界范围愈演愈烈的教育和人才竞争,如何在全球竞争格局中,使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更好地承担提高我们国家综合国力的重任?在今天结束的“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上,中国十大名校校长们达成共识:深化和加速高校自身改革发展,强化研究型大学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建构完整、高效、持续的高等教育发展体系已是迫在眉睫。
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内地大学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的数量占全国发表总数的3/4以上。“九五”期间,高校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5%左右,国家“863”计划项目30%以上。2001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6%,重点项目56%,获国家三大科学奖的比例在46%到66%之间,申请专利4185项(其中发明专利2684项),获授权专利1850项(其中发明专利680)。可以看出,大学特别是以研究为中心任务之一的大学已经成为我国知识创新的核心力量,充分说明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现代社会、科技和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校长们在研讨中坦言,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知识创新仍处于较低水平。据有关研究部门统计,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但是我国的科技国际竞争力相对进步不快。据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力的“洛桑报告”显示,中国国际竞争力排名自1998年后一直在30到35元间徘徊。中国科技竞争力不足已经成为影响综合国力的重要原因。与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所发挥的作用及国家对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期望相对照,各大学深感差距较大,肩负的责任也十分重大。
为提高我国科技竞争力和综合国力,要进一步将加强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纳入到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建设规划中。在研究型大学,特别是条件比较成熟的一流研究型大学中,按照联合、发展、建立新颖机制的要求,在国家科技创新重大建设项目布局建设中,进行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基础创新能力建设。同时,借助制度和政策创新,促进研究型大学的自主发展,促进我国大学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增强国家的科技竞争力,更好地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
参加本次论坛的中国10所著名大学校长为(以校名第一个汉字笔画为序):上海交通大学谢绳武、北京大学许智宏、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阎健群、复旦大学王生洪、南京大学蒋树声、香港大学徐立之、香港中文大学金耀基、香港科技大学朱经武、浙江大学潘云鹤、清华大学顾秉林。
(单泠 蒋萍)(2003-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