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火箭总指挥说人生

发布时间:2003-10-23来源:

从一位为求学而光脚奔波于山路的少年,到万众瞩目的载人航天工程运载火箭系统总指挥,在旁人看来,65岁的黄春平有着一个传奇的人生。
    
    昨天上午,在风景如画的西子湖畔,前来浙江大学讲学的黄春平,面对本报记者打开了话匣子。他谈得最多的,不是高深的航天技术,而是从他几十年的“火箭”生涯中悟出的一些人生道理——
      
    “我种过地、做过工、扛过枪,但从未想过做总指挥。”当少年黄春平为求学而光着脚板奔波于福建山区崎岖小路上时,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过,几十年后自己会成为中国人实现登上太空梦想的载人航天工程运载火箭系统总指挥。
    
    昨天上午,在风景如画的西子湖畔,杨公堤上一家幽静的山庄里,记者叩开了65岁的黄春平下榻的房门,他的话匣子也随之打开。
    
    为了坚持读书,他光着脚在山路上奔波了三年,还因此创造过县里的长跑纪录———
    
    ■人穷志不能穷
    
    “1938年我在福建闽侯县出生,我记得小时候家里真的很穷,有句话叫做‘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真的是这样。”65年后,当黄春平回忆起儿时家中的情景时,他陷入了长久的沉思中。
    
    那时,黄春平家里住的房子是用5担稻谷抵押来的,种的地是租别人的。迫于生计,7岁时,黄春平就不得不跟着叔叔来到福州,干些洗碗摆桌之类的杂活贴补家用。
    
    “在姑姑的鼓励下,读书成了我当时惟一能想得到的出路”,黄春平说。为了读书,年仅7岁的他在干完杂活之余,常常趴在学校的教室窗外支着耳朵听。11岁时,新中国成立,黄春平插班读上了四年级。然而,初中一年级时,父亲突然身染重病去世,“父亲去世前,曾紧紧抓住我的手说‘不要读书了,好好照顾弟弟妹妹和全家。’”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黄春平眼睛有点湿润,“那一刻,我真的差点决定不读了”。但是对读书的强烈渴望使黄春平坚强地挺了下来。母亲迫于生计不得不去给别人家做保姆,两个年幼的弟弟妹妹就交给黄春平了。黄春平每天要赤脚长跑五六公里,往返于家和学校之间,一边认真读书,一边照顾弟弟妹妹。
    
    持续三年半的长跑,练就了他一双铁脚板(当年他创造过闽侯县800米和1500米的长跑纪录,还参加过省运会),更练就了他立志读好书的决心。
    
    1959年,经过刻苦的攻读,黄春平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山窝里飞出了金凤凰。乡亲们你五毛、我一元给他凑齐了盘缠,老师则把自己的一双半新的胶鞋送给了他,这是黄春平生平第一次穿上鞋!
    
    “我姑姑对我最亲,她一直把我当儿子养,上大学时,她送了我一个最贵重的礼物——七元钱的藤箱,我凉席一卷就上了北京。”黄春平说。
    
    这个藤箱直到今天黄春平还保留着。
    
    
    当神舟号首次发射,箭船顺利分离时,黄春平突然放声大哭起来,背负了7年的压力,如泪水般决堤——
    
    ■事业来自于责任心
    
    靠着国家的补助,黄春平读完了五年大学,大学毕业后,作为班长的黄春平填下了支援边疆的志愿书:一是到青海,一是到内蒙古的满洲里。
    
    “然而,1964年,在老师的帮助下,我却被分到了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万万没想到,我这一辈子都与火箭绑在了一起。”
    
    有人说,火箭是燃烧的蜡烛。的确,从火箭升空的那一刻起,它就在燃烧自己,但对黄春平来说,火箭燃烧的却是自己近40年的时光。
    
    坐在杭州杨公堤边上,黄春平的思绪又回到了过去。
    
    1967年7月,某型号发射试验出现了问题,黄春平奉命带领调查人员到大沙漠里去寻找弹头残骸,残骸找到后,黄春平又和同事们用专机把它拉回北京,但分析来分析去就是找不到问题原因。有人主张,不如再发一弹试试看,黄春平却坚决不同意。他带领工作组成员又重新从头找起,最终找出了弹头破坏的原因。后来,该型号导弹的发射均获得成功,证实了黄春平意见的正确。
    
    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由于勤奋地努力和刻苦的工作,黄春平在业务上取得了飞速进步,他由技术员逐渐提升为工作组组长、室主任、科研生产部部长、副院长,一直到今天的运载火箭系统总指挥。
    
    在40余年与火箭打交道的工作中,黄春平与同事们流过无数的汗水,但让他数次潸然泪下的却是系列神舟飞船的发射。
    
    第一次是在1999年,在第一次发射神舟号无人飞船的动员会上。此前7年所进行的载人航天研究中,他和大家一起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挫折,而为之苦苦奋斗的目标在即将变为现实的时候,他的心怎么能够平静,那一次,他流下的是激动的泪水。第二次流泪是在神舟号无人飞船发射现场,那一刻大家格外紧张,黄春平的兜里备着救心丸,他怕万一承受不了发射时的紧张而专门备下的,谁都知道,火箭一旦点火离开发射台就再也无法控制了,这一次,他流下的是紧张的泪水。第三次是1999年11月20日,这天,当神舟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箭船顺利分离时,心弦绷得紧紧的黄春平突然放声大哭起来。背负了7年的压力,积聚了7年的酸甜苦辣,一旦释放,怎能不像决堤的水,这一刻他流的是高兴的泪水。
    
    而当本月15日,杨利伟顺利地坐着“神箭”踏入太空时,他眼眶再次湿润了。“神舟五号”凝聚了100多个单位、3000多个厂家,10余万科研、制造、统筹人员的心血。“如果发射不成功,我们有何面目面对全国人民!”黄春平提到登上太空的喜悦时,感慨万千。
    
    事实上,为了此次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五号飞船加上长征二号F型火箭总共用去了10多万只元器件、30多万个零部件,丝丝毫毫都容不得差错。为了保证载人火箭质量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黄春平绞尽了脑汁。他从火箭的“细胞”——元器件抓起,紧紧把住元器件的源头,抓住工艺关,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元器件“五统一”,统一组织订货、筛选、监制、验收和失效分析。他不仅毫无遗漏地不放过任何一次的产品订货会,而且跑了许多元器件生产厂,每到一处他都要下到生产车间,提要求、参与讨论、解决问题。正是因为这种“早备料、备好料、打胜仗”的心计,黄春平才被全国各地的同行冠以“元器件副院长”的美誉。
    
    靠着无数个像黄春平这样的科学家的钻研精神和高度责任感,神舟五号一飞冲天,圆了中国人几千年的航天梦。
    
    黄春平给年轻人提供了三条他的人生经验:“一是胸怀大志奋斗不已,二是忍耐坚持打好基础,三是把握机遇抓住良机。”——
    
    ■苦难是最好的老师
    
    在我们采访的过程中,我们数次看到黄春平眼眶湿润,也多次看到他眼中坚毅的目光。面对我们疑惑的目光,黄春平说,他是回忆起了那一段段难忘的岁月。
    
    在黄春平读高中时,由于生活所逼,他母亲带着年幼的弟弟和妹妹改嫁到其他地方。黄春平一度失去了生活来源。“那时候生活确实非常艰苦,我读中学时,在我印象中从来没有穿过鞋,南方的蚊子也多,我根本买不起蚊帐,只能任它们咬,所以我记得比较深的是在学校时经常打摆子(疟疾),动不动就发热、怕冷、全身发抖。”
    
    “但苦难是最好的老师!”黄春平并不因为出身贫寒而向命运低头。“从我懂事起,我就知道了什么叫作责任,对弟妹、对父母和对社会的责任”,正是这种责任感,让他挺过了生活上的难关:黄春平成了班上最刻苦、最上进、最节约、最顾家的人。
    
    “在我读大学时,家里从没给寄过钱,反而是我给家里寄钱。”在校期间,黄春平把国家每个月发给自己的4元零用钱攒起来汇给家里,帮家人渡过了最艰难的一段岁月。
    
    大学四年,他只回过家三次,每次回去都买上满满一篮烧饼作为干粮,为怕烧饼被抢,他就把烧饼挂在脖子上,他为了省下几元钱,一路都在换乘慢车,他曾在天津、济南、南京、鹰潭等都停过,累了就睡在广场上……”。
    
    苦难,一直磨练着青年黄春平的灵魂,也促成了他乐观、开朗、豁达的性格。在我们采访的过程中,除了偶尔会流露出一些对亲人怀念时的伤感外,黄春平一直显得很开朗。
    
    当我们的话题从他的童年谈到青年,再到他辉煌的现在,同时我们也将话题延伸到现在部分年轻人急功近利、目光短浅、贪图享受等现象时,黄春平说:“也许现在生活条件变好了,大家有条件这么做了,但是对年轻人来说,多吃些苦、多受点锻炼仍然非常必要。”
    
    他从个人的人生经历中,总结出了三条成功的经验:“一是要胸怀大志奋斗不已,二是要忍耐坚持打好基础,三是要把握机遇抓住良机。”
    
    他说,机遇永远只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
    
    (本报记者肖国强秦军)2003-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