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的博士生在论文答辩现场会惊慌失措、语无伦次?为什么很多博士论文的语言水平还不如一个初中生?”日前,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在一次论坛上尖锐地指出了部分大学生文科功底较差的现状。
而事实上,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理科学生请文科生为自己的论文“润色”已经不是什么新闻。浙江大学中文系研究生陈洁说,几乎每年都有十几个硕士生和博士生拿着满是语病的毕业论文向她求救。她说:“有的语法错误甚至小学生都不会犯,而博士论文中却屡见不鲜。”
在一些高校,“重理轻文”的习气不但使理科生越来越远离人文知识,人文学科队伍也正在被侵蚀,功利化倾向越来越明显。某高校中文系一位教授直言,近年来文科学生的质量在下降,表现在学生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都在下降,学生发表一篇论文所能带来的成就感也越来越淡。10年前几乎每位学生在毕业前都能在国内著名的期刊发表文章,而现在的毕业生能交出一篇像样的毕业论文就已经很不错了。
而在一些学者看来,人文知识的缺失在社会上已经相当普遍。文科的弱势不但直接阻碍人文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影响精神产品的生产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而且对理科知识的普及也正在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
省教科院院长方展画说,人文社会科学曾为人类的进步作出过突出贡献。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解放,造就了无数名垂千年的巨匠;北大老校长马寅初先生提出的“新人口”概念,使中国在21世纪避免了人口危机所带来的厄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对社会作出的贡献难道不能与原子弹爆炸相等?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说,一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我们需要工程师,需要飞船上天,也需要文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来为社会的全面发展作贡献。
(毛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