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酝酿新学期制

发布时间:2003-11-19来源:


    
    风起青萍之末!日前,浙江大学即将实行“四学期制”的消息,迅速在浙大校园内不胫而走。无论教授,或是学生,在愕然、疑惑、反思之后,都普遍流露出了翘首以待的心情。经济学院张小蒂教授巧喻:“这不是成长的烦恼,而是一流研究型大学成长的快乐。”
      
    浙江大学之外,南京大学、北京大学等数所国内著名高校,也都不约而同地举起了学期改革的大旗,目标直指:培养一流人才,创造一流成果,建设一流研究型大学。一个月前,中国十大名校校长们铿锵话语犹言在耳,各大名校就纷纷爆出了学期改革的消息。或许,这正是争创一流吹响的第一声“号角”。
      
    浙大“四学期制”
      
    昨天,远在法国巴黎的浙大经济学院教授姚先国,在手机里匆匆忙忙地对记者说了一句:“四学期制啊,至少会让这样的出国学术交流更易统筹安排了。”的确,姚先国的话道出了教授们发自内心的一个想法,而这也正是“四学期制”即将带来的变化之一。
      
    更多变化,将从打破师生们数十年的习惯开始。据了解,从2004至2005学年开始,浙大将改变原先的“两学期制”,施行四学期制,即每学年分秋季、冬季、春季、夏季4个学期。与此同时,学生们的学习生活也将会“一长一短”:每天的排课时间增长,学校将实行全天候排课,从8:00连续排课至20:55,共14节课;每门课的授课时间缩短,迫使学生从学期一开始就进入紧张的学习状态,均衡学生的学习强度。
      
    浙大“四学期制”改革领导小组有关负责人说,“四学期制”将加快学习节奏,让教师和学生腾出精力来从事科研活动、参与社会实践,解决一些高水平教师因为时间跨度太长而产生的教学与科研的矛盾,使一些身居海外的著名兼职、特聘教授,也能在课堂上亮相。总的看来,“两学期制”比较适合教学型大学,“四学期制”则更适合像浙大这样的研究型大学。
      
    北大南大“2+1”
      
    美国斯坦福大学,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采用的正是“四学期制”。记者手中的2004至2005年斯坦福大学校历显示,9月22日至12月10日为秋季学期,1月4日至3月18日为冬季学期,3月29日至6月8日为春季学期,6月21日至8月13日为夏季学期。而且,国外一流大学1门课往往只要20至30个课时,而中国高校却几乎翻一番,要50至60个课时。
      
    以此比照,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即将实施的“2+1”式的学期制,都有了接轨世界一流的味道。北京大学副教务长李克安透露,2004年起,北京大学将采用新学期制,即把原来两个学期的有效授课时间各自从18周压缩至15周,暑假期间增加一个学生自主选择的“暑期学校”(summerschool),以增加教师的科研和交流机会,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无独有偶,南京大学将从明年起实施的新学期制,和北大如出一辙,只不过每学期为16周。南大教务处陈云棠分析说,长期以来,中国的大学生和大学教师都习惯于课堂教学,教师恨不得在课堂上把生平所学倾囊而出,学生则一门心思地记笔记,背讲义。其实不然,大学的教学方式,尤其是世界一流大学,自主化学习、研究式学习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教师只需把最核心的内容传授给学生,留下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填补。“所以,新学期制对大学的教学方式具有颠覆性,将把教师和学生从课堂中释放出来。”
      
    借此机会,南大、北大将对课程进行整合更新。北大将增加150多门素质教育课程,南大将针对克隆、基因技术等增开交叉性课程。
    
    教研孰轻孰重
      
    三学期制、四学期制大有推而广之之势,高校“教学”与“科研”孰轻孰重的纷争随之一触即发。
      
    上海某著名高校的教务处长对缩短课时、增加学期的做法不以为然。他认为,教学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强校之路。所以,高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如果一味强调科研,那和一般的研究所有什么区别?而且,教育是高校提供的服务,一旦压缩,岂不是有偷工减料的嫌疑。“任何一种教学活动,都不是简单的加减法,有些国外的一流大学是这样的,但我们切忌东施效颦,邯郸学步。”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黄祖辉坦言,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历来是大学校长们争论不休的话题之一。不教学不成为教师,不研究又不能成名师,但教学的成效又不能在短时间内显现,所以许多教师更愿意在科研上一举成名天下知。三学期制、四学期制,从表面上看有更注重科研的倾向,但关键还在于学校的引导,譬如对一些基础课、公共课教师的考核,就不应该以刊发了多少论文为标准。
      
    三学期制、四学期制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其实争论并无所谓!正如一位教授所言,高校应放手去改革、创新和探索,但必须以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素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记者 谭新政)
    
    (摘自《解放日报》2003-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