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有机化学的革命——访新科院士、浙大化学系黄宪教授

发布时间:2003-11-25来源:

    
    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黄宪70岁生日就快到了,今天他收到了最好的生日礼物——被评上了中科院院士。今晚6时,当记者走进黄宪教授家中时,黄老正在乐呵呵地看着刚从中科院网站下载的“新科院士”的事迹介绍。“你要问我研究了多少时间?大概快有50年了吧!”话语中带着十分的自豪感。
    
    黄宪教授1933年生于江苏省扬州市的一个书香世家,在父亲的熏陶下自幼开始学习四书五经,1945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在国内享有盛誉的江苏省立扬州中学。当时扬州中学分文、理、工、商四科,黄宪选择了理科。在老师的指点下,他对化学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求学期间正值抗日战争,扬州沦陷,其父为保持民族气节,不愿在日伪统治下工作,赋闲在家,生活极其清贫。黄宪为完成学业,从初中起就过着半工半读的生活,而且每年都获得了奖学金。1958年大学毕业后,黄宪来到了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化学系任教至今。
    
    “中学的求学经历对我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那段经历给了我坚韧不拔的意志。”黄教授说。
    
    作为一个科学的“门外汉”,记者迫不及待地向黄老询问因什么成果获得此项荣誉。“我做的是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工厂里生产不出,超市里也买不到,都是一堆公式。”“那岂不是很枯燥?”“不枯燥,不枯燥。简单地说,在我的研究中,几个分子这样堆在一起成了这个东西,换一种堆法就完全变成一种全新的东西,每一种新的发现都会给我带来无穷的乐趣,因为我的发现是前人所从未发现的。”
    
    在黄老看来,有机合成化学跟生活密切相关,吃的,穿的,用的,无一不是有机合成的。比如现在全世界都面临着污染难题,“绿色化学”成了各国争相研究的全新领域。在这个领域,有机合成化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作用就是研究出没有污染的合成方法,并证明它的可操作性,然后可以用这种方法去合成“绿色材料”,取代原来造成污染的材料。“有机化学正在掀起一场‘绿色革命’。我们任重道远”。
    
    基础理论研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短时间难出成果,也不可能马上投入生产为自己带来巨大的利润,为什么黄教授能几十年如一日,执著地“钻”到一堆公式里去呢?
    
    “文革结束后,我们科学家有机会重新开始从事科学研究,我也如饥似渴地翻阅了很多外文书籍。不看不知道,看了以后发现中国的有机化学已经远远落后在发达国家后面了,是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支持着我的信念。基础理论研究,代表着一个国家科研实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我们中国不能落在别人后面。”黄老补充说,如果没有上个世纪爱因斯坦那一批科学家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打下的基础,今天计算机等科学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是难以想象的。虽然基础研究的成果不可能马上就在生产中得以运用,但是它的能量会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以后释放出来,科学的超前性和不可取代的价值也就体现在这里。
    
    (本报记者 毛传来) 2003-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