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方程解了二十年——记新科院士、浙大力学系朱位秋教授

发布时间:2003-11-25来源:


    飞机、火箭发射后的巨大噪音,地震台风海浪等对工程结构的灾害性破坏……这些事情,常人惟恐避之不及,但浙江大学的朱位秋老师却正是研究这类事并因此而当选为新科院士。今天笔者采访了这位新院士。
    
    今年65岁的朱位秋出生于浙江义乌,1956年杭州高级中学毕业时,他报考并被选拔进了位于南京的华东航天学院(一年后,学校迁址西安并改名为西北工业大学)。加上留校读硕士的3年,整整8年的大学生涯,为他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二战后喷气飞机日渐风行,喷气飞机向后排出的气流与周围空气摩擦所产生的旋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甚至会造成喷气飞机的尾喷管破裂。如何消除这种剧烈的空气振动所带来的影响,探寻其背后的随机振动原理?在这样的背景下,随机振动理论应运而生。
    
    读研期间,怀着对随机振动理论的极大关注,他开始了这方面的自学。“那时几乎天天泡在图书馆里,当时能够看到的专业文献我都看完了”,他说。1981年,他来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系做访问学者,合作老师是随机振动的奠基人斯蒂芬·克兰德尔教授。从那时起,为了得到随机振动方程的5种解,他板凳一坐就是20年。
    
    “要想取得理论上的突破,不仅要有方法上的修修补补,还要有学术思想和研究体系上的重大改变。”在常人看来,求方程的解不外就是一个公式一个公式“按部就班”地推演下去,但有时这样并不一定就能得出最快速和最简洁的解。朱位秋跳出了原有的解题思路,大胆运用新的研究体系,得出了随机动力学统一方程的5种解,解决了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非线性随机系统动力学”这一难题,并建立起了独有的“随机激励的耗散的哈密顿系统理论”。运用新的研究体系,朱位秋教授还解决了“方板的宽带随机振动响应”、“求非线性随机动力学系统能量非等分精确平稳解”、“发展非线性随机最优控制理论方法”等难题。
    
    得知他取得这些成果后,随机结构动力学创始人、美国工程院院士Y.K.Lin教授专门致函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说:“朱位秋教授与他的学术梯队得到了随机激励的哈密顿系统的最漂亮的解……这些成果标志着非线性随机动力学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国际上公认朱位秋教授与他的学术梯队在随机激励的哈密顿系统的研究上已经起着带头作用。”
    
    这些难题的解决,奠定了朱位秋在国际随机动力学界的学术地位,使他成为这一领域的著名专家。他先后7次在国际随机动力学系列讨论会上作报告,并在国内外一流杂志上发表100多篇中、英文论文。今年3月,他还获得了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本报记者 肖国强) 2003-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