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两教授黄宪、朱位秋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布时间:2003-11-25来源:


    200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日前结束。11月24日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学术活动中心召开的增选新闻发布会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路甬祥院士宣布,58名科技工作者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黄宪、力学系教授朱位秋榜上有名。
    
    黄宪,有机化学家。1933年生于江苏扬州。195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曾任中国化学会理事,现任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多年来从事有机硒碲化合物在合成多取代烯烃中的应用和聚合物负载的固相合成的研究。发现了有机碲盐在不加碱的情况下与羰基化合物反应形成烯烃,并提出亲卤反应机理。利用α—高碘取代叶立德与亲核试剂反应,使叶立德的α—碳极性逆转。发现炔基砜及亚砜进行锆氢化反应时生成反式加成产物,并提出邻基参与反应的机理,在相关研究中提出了合成取代联烯的新方法和联烯及亚烃基环丙烷衍生物高选择性的反应。此外,还开发了多种杂环化合物的固相合成方法等。
    
    朱位秋,力学专家。1938年生于浙江义乌。1961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工程力学专业,1964年西北工业大学非线性振动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任浙江大学力学系教授。主要从事非线性随机动力学与控制研究。国际上首次提出与发展了随机激励的耗散的哈密顿系统理论。得到了四类能量非等分精确平稳解,打破了60年来只有能量等分精确平稳解的局面。提出与发展了高斯白噪声激励下耗散哈密顿系统等效非线性系统法、拟哈密顿系统随机平均法,研究拟哈密顿系统随机稳定性、随机分岔及首次穿越的理论方法,以及分别以响应最小、稳定性或可靠性最大为目标的非线性随机最优控制理论方法。上述创新研究成果构成了一个非线性随机动力学与控制的哈密顿理论体系框架,为解决工程中一系列极其困难的非线性随机动力学与控制关键问题提供了一整套全新而有效的理论方法。
    
    (欣 文) 2003-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