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所在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又有八九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履历的科学家,他对科研工作有些怎样的独到见解?11月24日下午,当我国著名免疫学家巴德年从浙大校长潘云鹤手中接过浙大医学院的大红聘书后,记者聆听了他的科研观。
“诺贝尔奖都不是拿国家课题经费做出来的,但我们现在的科研经费都是针对课题的,拿不到课题就不会有经费。”巴德年认为现在一些科学研究比较急功近利,很多课题往往半年就问结果,一两年就要出成绩。他想在浙大医学院设一笔院长基金,搭一个自由研究的平台,培养真正有创意的人。“申请院长基金不需要课题,只要我们相中你,就给一笔钱,你干什么都可以,两年不问结果,干个5年再向他要成果。”如果5年还没有成果呢?巴德年认真地说:“选10个人有2个出成绩就可以了,如果有一两个做出了世界上还没有人做出的东西就很成功了。”巴德年非常希望能有社会捐助,支持他设立这样一个基金。
科研和教学是浙大的两翼,巴德年想在浙大医学院培养怎样的学生?他说,他希望学生出去后要干一些“学工的、学理的想搞搞不了,学医的想干干不了”的事。他在受聘后的“就职演说”中说,吸引他到浙大的一大理由就是潘云鹤校长提出的要培养“不伦不类”人才的办学理念与他很有共鸣,他想培养的就是这种宽口径、厚基础、广适应的人才。他说,浙大是目前全国学科最齐全的综合型大学,医学院将借助浙大学科齐全的优势,开设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力争做到在医学科研教学领域的某一方面独树一帜。在这位有着43年教龄的“老兵”眼里,学生在大学里读多少书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要学会怎样学习、工作、生活。
(本报记者 —张冬素) 2003-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