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对话萧山中学生

发布时间:2003-12-08来源: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唐孝威日前来到萧山中学,和中学生们对话科学、对话人生理想。
    
    从研制原子弹到研究脑科学,唐孝威奋进的人生经历,激荡着台下一颗颗少年的心。
    
    谦逊儒雅的唐教授说,自己的一生只做了几件事:参与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第一颗回收卫星的研制;作为领队带领中国科学家在德国、日内瓦参与高能物理的国际合作研究;努力推动物理学、生物学、医学领域的交叉学科研究;2001年以后在大学教书育人。
    
    唐教授真诚地给了中学生三点建议: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崇高的人生理想才是一个人成长的最终动力;融合到集体中去,科学实践证明,任何重大发现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果,一个人做不出什么事情来;任何成就都是努力的结果,假如不孜孜追求,科学的真理不会自动找上来。
    
    接着,唐孝威还认真地回答了学生们的提问:
    
    问:我看到资料说,中国研究第一颗原子弹时,抛一把纸屑到空中来测算威力,请问这是什么原理?
    
    答:原理上可以这样,但那是土办法,我们从来没用过。我们有精密的仪器,就埋在实验场的地下,可以采集到许多数据供我们研究原子弹爆炸的冲击波、辐射等等。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我们离得很远,连铁塔都看不见(我们的第一颗原子弹是在铁塔上试验的)。
    
    问:您当年曾提出研究质子的衰变,日本的科学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请问中国现在还在研究质子衰变吗?
    
    答:当年我确实和一个日本科学家一起探讨过,质子也应该是不稳定的,也会衰变,但当时由于我们国家缺乏资金,就没有做,但那个日本科学家做了,并获了奖。事实上,他最后获奖是那台为了观察质子运动而研制的仪器。
    
    但研究的结果表明我们之前的估计太乐观了,质子的衰变到现在都没有被发现过,我想这个实验假如要做,需要非常庞大的仪器去观察它。所以现在,国际上已经没有人在做这个工作了。
    
    问:您是研究脑科学的,您怎样看待脑思维的过程?
    
    答:人脑是最复杂的东西,人类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还不了解,我们很难通过无损的方法来研究脑的活动,这是摆在人类面前的巨大挑战,我在想,即使我们了解了它,能否用它的原理来研究更好的计算机,来为人类服务呢?这是我追求的目标之一。
    
    什么是思维?我们的脑在想什么?梦是什么?太多的问题需要你们去解答,每一步解答都是贡献,科学的领域等待你们去闯。
    
    (通讯员郭亚萍 记者兰杨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