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岚清教育访谈录》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摘要)

发布时间:2003-12-10来源:

教育界出版界的一件大事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 石宗源
    
    这本500多页的《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以朴实的文风,集中展现了岚清同志对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深入思考、精辟论述和深邃思想,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和可读性。岚清同志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中主抓教育工作的中央领导,《访谈录》既是岚清同志教育思想、教育改革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
    
    岚清同志书中引述说,教育与国企改革是中国两大世纪难题,我深有同感。然而,我们惊喜地看到,短短十年里,中国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开创了中国教育新局面。十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正确领导的结果,同时,也无处不渗透着岚清同志的智慧与心血。
    
    读罢《访谈录》,我深受教育。书中有许多非常感人的回忆,既表现了岚清同志对教育工作的热爱与执着,更彰显出岚清同志熟悉微观、把握全局、注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严谨而扎实的工作作风。比如,为了了解中小学教材编写中存在的问题,岚清同志就亲自找来许多教科书,逐本阅读查找,从小学三年级《数学》里过难的词汇到初中《历史》里过于繁琐的内容,他都一一记下,再分类归纳。掌握了如此准确、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再来提出并领导全国的教材改革工作,成效显而易见。
    
    从全国教育的“后勤处长”到“国家总督学”,从心系教育到情系教育,从云南边远山区的小学基础教育到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所有这一切,都充分展示了岚清同志坚决贯彻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着眼未来、继承发展,力戒空谈、多干实事,锲而不舍、一抓到底的卓越的领导艺术和扎实的工作作风,确实令人难忘,特别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鲜明的特色 深深的情怀 全国人大常委 李连宁
    
    《李岚清教育访谈录》有着鲜明的特色。
    
    一是重点讲述了10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及其实施的过程,有很强的务实性。在访谈中,岚清同志详细讲述了针对当时教育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如何调查研究,形成思路,做出决策,部署实施,监督检查。这些都体现了岚清同志查实情、办实事、重实效的务实的工作作风。这也是政府领导人向公众披露直接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国家公共政策和重要决策的形成过程的一个先例。
    
    二是阐述了岚清同志领导和推动跨世纪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教育思想理念,有很强的思想性。岚清同志立足中国的“穷国办大教育”的基本国情,在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实践中,不断认识新时期中国教育的内在规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包括:关于“无论做什么事情,关键的一条是人才”的思想,关于“把中国的教育办成全世界最高效益的教育”的思想,关于“对上层多讲增加投入,对基层多讲改革”的教育发展的思路。
    
    三是融会各学科。岚清同志早年在外祖父的影响下受过良好的国学熏陶,学过医,大学学的专业是工商管理。他有很好的外语基础,熟悉多种外国语言,出版过多部译著。在教育话题的访谈中,就涉及了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语言学、文学、工学、农学、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岚清同志如数家珍,令人获益匪浅。
    
    四是以访谈的方式来讲述亲历,阐述思想、抒发情怀,有很强的可读性。在访谈中,岚清同志追忆往事,娓娓道来;阐述思想,深入浅出;抒发感慨,情真意切。使一些理论性、政策性、工作性、知识性很强的内容,变得很有故事性和趣味性,读起来十分生动明快、饶有兴味。整个访谈过程给人一种与智慧长者亲切交谈的亲和感。
    
    《访谈录》的出版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亲切关怀北京教育发展 北京市委副书记 龙新民
    
    这本重要著作凝结了岚清同志多年从事教育领导工作的心血,体现了他对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深邃思考和战略眼光。这些重要思想、理论、观点和决策,不仅对前几年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993年,面对着教育发展中大量的困难和问题,岚清同志提出了“国家发展的基础在教育,教育发展的关键在教师”。他甘愿当好全国教育工作的“后勤处长”,从“为教育办实事”做起,着手解决我国教育事业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三大实际问题:教师工资问题、教师住房问题和教育投入问题。岚清同志说:“如果不把中国的教育办成全世界最高效益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就很难办好!我们一定要提高办学效益,办好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
    
    多年来,岚清同志心系教育、情系教育,使“教师”真正成为了令人羡慕的职业,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工程。岚清同志总是在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或困难时刻,提出他的教育理念和对策举措,从“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到“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振兴经济的必由之路”、“加快高校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等等,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并对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岚清同志对教育工作的坚强领导和悉心指导,是首都北京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强大动力。回顾北京教育近些年来的发展历程,可以说都与岚清同志的亲切关怀和具体指导有着重要的关系。岚清同志曾数十次到北京的中小学校、高等学校视察、指导工作,并就北京教育的发展作了许多重要指示,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指导意见。北京市正积极筹备明年春天召开的全市教育大会。在这样一个时刻,《访谈录》的正式出版,必将给我们以有力的指导和帮助,使北京的教育在新世纪新阶段取得新的成就。
    
    紧紧抓住高教发展关键问题 浙江大学党委书记 张浚生
    
    《李岚清教育访谈录》所记录的,不管是思想和理念,还是决策和实践,都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教育战线的一名老兵,我亲眼目睹了这些重大决策的实施,并从亲身经历中深切地感受到,正是在这样一些重要思想、决策的指导下,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突破性和历史性的发展。
    
    作为一个高等教育工作者,我对书中关于高等教育的篇章更加关注。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岚清同志的具体指挥下,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规模和水平的双提高,高等教育开始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同时,一批奋力向世界一流目标进军的高水平大学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其变化举世瞩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了重大调整和改革,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和整体实力得到大幅度的改善、优化或加强。尤其令我们难以忘怀的是,岚清同志为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和解决教职工住房问题所做的大量工作。
    
    从这本《访谈录》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党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情系教育、心怀师生,对教育事业倾注的大量心血,付出的细致入微的关怀,取得的杰出成就。岚清同志领导高等教育的实践和探索,高屋建瓴,紧紧抓住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和主要矛盾,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体现了十分深邃的教育和管理思想,既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教育工作中的贯彻和落实,又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丰富、深化和发展。
    
    《访谈录》的出版,为我们提高对高等教育管理规律的认识、总结和解读10年教育发展史,提供了一本十分宝贵的教材。
    
    “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 长春技术职业学院副院长 薛洪启
    
    岚清同志曾亲自到过我们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检查指导工作。他的亲切指导,我们至今还记忆犹新。
    
    岚清同志多次强调“职业教育只有适应市场、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才有旺盛的生命力”。为了落实这一教育思想,我们学校提出了面向社会,培养“零距离”毕业生的目标。岚清同志听了我校的这一汇报后,非常兴奋地说:这个提法很好,你们要认真做,争取有新的成绩。
    
    岚清同志提出的“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新的职业观。在一般的常规教学中,大多以大纲规定的目标为尺度衡量教学效果的好与差,所以“以纲为本”的教育思想一直限制着教育者的思维。“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思想与其相反,站在职业岗位的角度“以岗为纲”,通过对岗位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制定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质完全一致的教学纲目,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深受一线岗位欢迎。
    
    “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是一种新的人才目标定位。大多数学校习惯于培养专业的共性人才,很少研究专业岗位的个性人才。我们一直坚持研究特殊岗位的个性化需求,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具体的岗位目标,利用选修课搞好人才岗位目标培养。例如:商贸专业的外贸单证、外贸报关、商务策划;旅游专业的双外语、方言听读等,这样的对口人才,用人单位抢着要。
    
    “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是一种新的课程观。这一思想要求学校深入用人单位、教学基地、实训车间,进行岗位个性化分析研究,进行课程体系的再完善。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必将成为吉林汽车业强者,为吉林的经济增长提供人才保障。
    
    推进素质教育的巨大动力 天津市南开中学校长 康岫岩
    
    我出生于教师之家。在我担任南开中学校长和天津市政协常委期间,亲眼目睹了十年间我国教育的发展。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教育的地位。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党中央“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制定了“科教兴国”的大政方针,把教育视为“现代化文明的基石”。对教育的重视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是素质教育的确立。提出实施素质教育是对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要求,这是我国教育从教育理念到实践的一个进步。1994年,我校将办学思想明确为“全员树立整体素质教育观念,创建素质教育的整体环境,提升南开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使其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兼备,情商智商皆高,社会适应性更强,为其终生发展奠定宽厚坚实的基础”。我曾有两次机会直接聆听岚清副总理有关素质教育的讲话,并在岚清副总理视察天津教育情况时,向岚清副总理汇报过南开中学推进素质教育的情况。素质教育的确立对中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都是一个贡献。
    
    三是发展优质教育。天津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优质学校建设,一手抓义务教育的高水平、高质量,一手抓优质高中建设。岚清副总理和当时任教育部长的陈至立同志多次到津视察优质高中建设,考察了多所学校,并在天津召开了“全国高中建设经验交流会”。从南开中学一个点来看,和十年前相比,占地面积、建筑面积翻了一番,高中招生人数是过去的三倍。所有的高中毕业生都能上大学,其中99%进入重点大学。
    
    《李岚清教育访谈录》是岚清同志献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做好本职工作,提高教育质量大有裨益。
    
    (2003年12月10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