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没有在中国本土诞生的科学成果获得诺贝尔奖这一事实,都不能不说是中国科学界的一件憾事。而当我们在为这种现状焦虑的时候,甚或乐观地说我们离诺贝尔奖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我们需要反思。
加大研发投入 我科学家有希望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出版的最新《国际力竞争力报告》中,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在46个国家和地区中,连续两年从13位下降至25位。我国研发经费(R&D)占GDP的比重在国际上也处于较低水平,人均科研费用低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我国总体的科技竞争力现在还仍处较弱水平,基本上与印度持平,不敌韩国,远低于美、日等发达国家。在这个时候,我们真的不要轻易说出我们的差距仅“一步之遥”。
“中国未来获得诺贝尔奖,一定是首先建立在基础理论研究的整体投入之上,而不会是某个天才的研究发现。”这是一位院士的忠告。
出国潮太热 国产人才被挖走
还有一个非常令人担忧的事实是,优秀人才的出国潮。近几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出国人数基本保持了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15%左右。美国人不必对中国教育付出的巨大代价做什么,只需在中国设置两个“中国教育成果收割器”———托福、GRE,就轻轻松松把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尖子也就是中国未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们收割走。
盖茨超过牛顿 基础理论缺神童
就在北京举行的“诺贝尔周”里,一所小学五年级的孩子在回答“将来是愿意当盖茨还是当牛顿”时,从此起彼伏骄傲的回应声中,我们听到的是盖茨。在中国最著名的学府———清华大学,近些年全国高考最高分的理科状元几乎全部都集中在了计算机等几类应用学科专业,“神童”们只对盖茨感兴趣。
李政道
1926年出生于上海。1943年就读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4年转入昆明国立西南联大。1946年就读联大二年级,受吴大猷推荐赴美留学。1950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至加拿大担任天文研究员。1953年至哥伦比亚大学任教。1956年与杨振宁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
1957年与杨振宁同获诺贝尔奖。1958年获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奖,并被授于普林斯顿大学、物理荣誉博士学位。1961年被推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3年回哥伦比亚大学,担任第一位“费米讲座”的物理学教授,偕夫人返回阔别26年的中国大陆。1984年回国参加第十六届中研院院士会议。1986年出任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终身主任。
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杨振宁生于安徽合肥,是家中长子。杨振宁生长在一个非常和谐、学术气氛非常浓厚的环境中。他的父亲是清华大学一名数学教授。大学就读于昆明的西南联大,1942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944年在清华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46年1月,杨振宁到达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
在芝加哥大学求学期间,杨振宁师从著名教授费米,194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留在芝加哥大学任助教。在此期间,杨振宁与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保持一定的关系。1949年,杨振宁成为该研究所的一名教授。他主攻方向是统计力学和对称原理的研究。杨振宁后来当选美国物理协会会员,被授予爱因斯坦纪念奖。
(200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