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移植疗效研究列为国家973项目

院士郑树森担任首席科学家

发布时间:2003-12-26来源:


    20世纪后期快速发展的器官移植技术,使无数濒临死亡的病人重获新生,如何让移植病人长期存活并拥有高质量的生活,已成为近年来国际医学界研究热点。日前,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由国内器官移植领域多个权威医疗、科研单位共同承担的“移植器官慢性失功的免疫学应用基础研究”,列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一院郑树森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
    
    为何有人移植失败
    
    移植器官慢性失功是指移植器官功能缓慢和不可逆性减退,其发生原因及过程涉及移植免疫的各个方面,是影响移植病人长期存活和生活质量的最大障碍,也是世界移植界面临的难题之一。大量临床资料表明,在良好的组织配型、成功的移植手术和规范的免疫抑制剂治疗下,仍有大量的移植器官不明原因地发生慢性失功而导致病人死亡或需再次移植。我国因肝脏、胰腺、肾脏、心脏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疾病而需进行器官移植的人群基数很大,是世界上潜在器官移植需求者最多的国家。器官移植疗效研究势在必行。
    
    要让受体长期存活
    
    由郑树森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的973项目组瞄准国际研究最新进展,采用先进的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将从慢性移植物失功发生的自然过程入手,以肝脏天然免疫耐受的机制研究为切入点,诱导受体对移植物的特异性免疫耐受,提高受体对病原体和肿瘤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最终目标是使移植器官和受体长期存活。研究课题包括慢性移植物失功的免疫分子学机制、预警体系、防治方法、乙肝相关性肝病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的免疫学机理、器官移植术后肿瘤新发的免疫学机理及干预策略、防治慢性移植物失功的新型免疫抑制剂设计及高通量筛选系统的建立等。
    
    大鼠小鼠代人受过
      
    据介绍,973项目组集中了国内从事移植免疫学及临床移植学研究的多家国家及部属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研究所,在以往的长期协作中已开展了大量有关移植器官慢性失功的研究,通过针对性地选用防治移植器官慢性失功的方案,取得了较好的移植疗效。项目组建立了大鼠肝脏移植、胰腺移植、肾脏移植及小鼠心脏移植等模型,进行了大量有关免疫抑制和耐受诱导的移植免疫学基础研究。如供者骨髓输注加用亚剂量的免疫抑制剂,使移植鼠长期存活,预示供者骨髓造血干细胞在器官移植中具有抑制移植排斥反应、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潜力。
      
    首席科学家郑树森院士领导的浙医一院临床移植中心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器官移植中心之一,创造了多项亚洲及国内器官移植纪录。
    
     (本报通讯员 王其玲) 2003-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