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刚刚审议通过的《决定》,为浙江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针对我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记者日前专访了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姚先国教授。
记者:制度是怎样影响经济发展进程的?您认为浙江的新一轮体制改革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姚先国:制度是经济发展中的变量,而且是最重要的变量。经济体制安排是否合理必然会影响经济运行机制的效率高低,并对经济发展起到决定作用。浙江过去20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浙江的改革、发展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这是值得浙江人为之欣慰和自豪的。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先发优势是相对的,也是暂时的。就今天的体制现状而言,改革的任务远未完成,与中央确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与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该具备的功能、效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正如《决定》中所述“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这些体制性障碍是造成制度运行成本太高、运行效率低下、经济发展受阻的主要原因。下一步深化改革就是要从根本上克服这些体制性障碍。
记者:您认为目前存在哪些体制性障碍?浙江进行体制改革的基础如何?
姚先国:目前存在着六种比较突出的体制性障碍:一是市场化进程与市场规范化程度不相适应,市场规范、有序运行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交易成本居高不下。二是市场化进程中存在着不均衡现象,商品市场发展相对较快,要素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还未形成要素合理流动、有效配置的制度环境。三是市场准入的障碍在部分行业中仍然存在。四是行政管理体制滞后于经济发展要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仍然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五是社会发展方面的制度安排相对滞后,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体制改革任重道远,与“五个统筹”的要求相差巨大。六是产权保护不力,人力资本产权保护尤其不力,对我省经济发展构成现实的或潜在的障碍。因此,浙江深化体制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非常艰巨。《决定》继续把体制改革当作社会发展的动力,对浙江的下一步发展有重要意义。
体制改革需要成本,需要一定的经济发展条件。浙江的经济实力以及良好的经济发展格局,使体制改革具备了较好的物质基础。思想观念解放、群众制度创新能力强,敢为天下先,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也为浙江的新一轮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记者:您如何评价浙江从统筹观入手进行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您怎样看待把“以人为本”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之一?
姚先国:从改革的方略来看,我国实施的是渐进式改革,是通过不断创造新的制度供给来满足制度的需求,从制度失衡走向制度均衡。要实现中央提出的“五个统筹”,必须从制度整合入手,通过市场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安排,通过建立新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考核指标体系,通过强化制度的激励功能和约束功能来保证统筹发展的战略实施。一句话,就是通过制度整合、政策整合以及各种利益关系的整合来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
《决定》这次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我认为体现了把人的需要的满足、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的的科学理念。过去讨论改革往往集中在政府、市场、企业三个层面,对个人权益关注不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个人权益的“反歧视”准则、国民待遇原则应当尽快确立,个人权益的界定、保护应落实到具体的活生生的人。这一改革取向,将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每一个人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并且使最大多数的社会成员从改革发展中受益。
(本报记者 苏靖) 2003-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