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边高楼大厦,四周满是垃圾,入口处仅存的一扇小木门显得很是破烂,位于杭州大学路上的求是书院是浙江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校,也是浙江大学的“老祖宗”,在浙江教育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经过一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沧桑变幻,原属学校浙江省中医学院搬走后,如今的它已显得破落不堪。
书院被高楼和垃圾包围
繁华的庆春路,人来车往,高楼林立。从庆春路拐到大学路不足10米处,一座不起眼的近代建筑陷在高楼里面,只露出一角。这便是百年求是书院了。与书院紧挨着的,北面有远洋大厦,南面是中医学院废弃的大楼,西面是刚刚建好的新公寓楼。有多少杭州人知道,这里的求是书院是1897年杭州知府林启建造的,它是浙江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校,也是浙江大学的“老祖宗”。
在大学路130号(原老浙大横路3弄7号),记者走进一扇小门,原以为穿过这所老民宅可以走进书院,谁知,这里早就砌起了围墙。旁边杂乱地搭着些民工棚,一男子指指西面说,从那边绕过去好像有一个小门可以进去。
绕到西面新建的公寓楼边,紧挨着书院的围墙边堆满了上百平方米的建筑垃圾。附近的居民都表示不知道怎么样才能进书院。公寓的保安说,从东面绕过去,会有入口。可是,我们问了好多人,绕了书院两个大圈还是没有找到入口。
没办法,我们只好找了个矮一点的围墙翻了进去。
书院成了“弃儿”无人照料
走进书院,这曾是一座非常漂亮的清代建筑;可如今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副破落、衰败的景象。书院被围墙和铁栅栏团团围住,让人有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记者在里面看到,书院仅存的入口——一扇小木门已经破烂不堪,铁锁锈迹斑斑。
这里早已没有人迹,曲径被两边的树木封住,草地上满是枯叶。书院的大门紧闭,油漆已开始剥落;院前是一个大水池,已干枯,池内杂草丛生;书院西面是一大堆粪便和破烂的椅子、木板、乱砖头,让人难受。
住在这附近的一位大妈说,自从中医学院搬走,这里开始造房子后,书院就成了“弃儿”,没人理会了,想进去散散步都不行,有关部门是不是应该管管?
中医学院的赵老师告诉记者,这个书院不是求是书院的全部,只是书院的一部分。以前是作为学校的食堂使用的,后来花了很多钱修缮后做成了陈列室,但由于文物部门规定里面不能改造,所以书院使用价值不大。每年还要花不少维护费用,文物部门也不愿意出钱。“我们学校搬的时候,书院作为文物,它这块地方都不能动。”
浙江大学一位老校友告诉记者,1997年8月求是书院旧址经有关部门、浙江学校及众多有识之士的努力,终于被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重新整修。当时求是书院有一种涣然一新的感觉。书院曾辉煌过、荣耀过。它不仅仅是浙江大学的财富,也是浙江省的财富。新浙江大学继承发展了求是精神,如今日新月异,蒸蒸日上。可造就了它们的求是书院却病体不佳,日渐衰落。
谁愿出来拯救百年书院
对此,杭州市文物保护所高所长告诉记者,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实行谁使用谁管理的原则,也就是被保护的文物在谁的地方,就由谁保养和修缮。求是书院的产权属于浙江中医学院,应由该校管理。可浙江中医学院现已搬迁至滨江,原地块已经置换给房产公司,不过一直没有做交接工作。“文物保护应该和利用结合起来,能向市民开放就要向市民开放,像这样的好东西没人管实在可惜。”
求是书院是省级文保单位,包括它的历史环境都受法律保护,无人敢去拆毁,可从目前的现状看,有专家担心,再这样下去,用不了多少年,这里的自然景象、历史环境将一去不复返。
读者朋友,如果您对杭州文保单位有话要说,比如有什么好点子、好方法、好建议,请来个电话;哪里有与老房子相关的故事,已经保护下来的没有得到重视而荒废的、未保护下来已经遭到破坏的,也请来个电话。我们的热线电话是85055555。
●背景粘贴
求是书院创建于1897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效法西方学制最早创办的几所新式高等学校之一,也是浙江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校,浙江大学的前身。由杭州知府林启提出建议,经浙江省巡抚廖寿丰奏报清廷批准,于1897年5月正式开学。为避免当时保守势力的阻挠,故不称学堂而称书院。1901年11月,各省有设大学堂之议,故将该书院改为浙江省求是大学堂。次年“求是”两字改称浙江大学堂。1904年遵照“钦定高等学堂章程”规定更名为浙江高等学堂。1912年按中华民国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改名浙江高等学校,又奉命停止招生,至1914年维持到最后一届学生毕业,学校完全停办。求是书院旧址于1997年被列为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见习记者 劳国强/文 本报记者 姚震/摄) 2004-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