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学子尝到自主“专业”甜头

发布时间:2004-02-18来源:


    曾有人形容大学里选专业是“包办婚姻”,因为人还没进入大学的校门就已经填报好了专业志愿,具有极大的盲目性,而如果一旦在志愿中填了“服从分配”,那就更没有自主权了。而且因为政策所限,一旦进入该专业学习就几乎不可能转专业,不管你们“般配”不“般配”。
      
    不过现在可不一样了,半年前,浙江大学正式发文同意了270名左右2002级学生转专业的要求,这是浙江大学首次尝试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并最终让这些学生实现了自主选择转专业的愿望。据悉,这也是浙江大学推行完全学分制迈出的实质性一步。一个学期过去了,这些转了专业的学生学习、生活情况怎么样呢?为此,记者采访了几位浙大的学生,他们普遍表示学习有了兴趣,更加用功上进。
      
    当初选专业有点盲目 现在转专业非常理性
      
    大二的第一个学期,袁忠伟如愿以尝地从计算机专业转到制药工程专业。他说,报计算机确实是高考时的愿望,因为当时对电脑比较感兴趣,而且计算机这个职业好象还不错。可是学习一年下来,袁同学才发现和他想象中的完全是两码事。计算机编程需要耐心、细心,坐得住板凳,可是小袁却不是一个很细心的人。比如程序出错,他经常找来找去找不到错误的地方,最后老师告诉他是一个标点搞错了。一个学期过去了,小袁认识到爱好并一定能成为自己终身从事的职业,他开始考虑转专业的事情。由于上中学的时候对化学比较感兴趣,成绩也很好。而且学医学是救死扶伤的事情,权衡再三,小袁最后选择了制药工程。小袁说:“因为有些大一的课我没上过,现在要跟学弟学妹们一起补,而且同时还要学大二的课程。这半个学期我虽然很忙碌但也很快乐,因为现在这个专业更适合我。”
      
    刘志红现在是电子信息工程系的大二学生,转专业后他的成绩提高很明显,这次期末考试,他在102名学生中取得了第5名的好成绩。说道转专业,他的理由也是因为现在的专业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学起来当然有劲头,而以前的物理专业太理论化了。当初转系时他也曾担心过是否会跟不上学习进程,会不会到头来两个专业都学不好。可是半年下来,事实证明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
      
    女生小图是从基础医学系转到国际经贸系学习,当初这个基础医学系也不是她自己报的,因为她在高考志愿中填了“服从分配”这一栏。现在幸亏有这个好机会转到国际经贸,既是自己的兴趣所在,而且估计工作也会比较好找。这次期末考试她在班里考了第2名。惟一让她有点不适应的是,感觉很难容入到新的集体中去,还是以前的同学亲。不过小刘自我宽慰说这可能因为没有换寝室,还是跟以前的同学接触多有关系,她说“这个学期除了学习之外,要跟新同学多接触、多交流。”
      
    允许转专业是对学生意愿的尊重
      
    据介绍,浙大对转专业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一是成绩在本专业排名前30%,二是无考试作弊、违纪、旷考行为和考试不及格记录。符合要求的学生则允许在全校21个学院的所有专业重新选择。
      
    浙大教务部楼老师说,在转专业的学生中80%的学生都是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来重新选择专业,当然也有少部分学生是冲着现在社会上的热门专业去的,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现象就是当初为了进校门而报考冷门、低分专业,现在正好趁着这个好机会转到热门、自己喜欢的专业上来,不过这也无可厚非。尊重学生的意志和想法,对学生的束缚越来越松,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宽广的空间,这是浙大整体的发展趋势。楼老师说,因为转专业要求学生成绩在本专业排名前30%,这样就产生这样一个矛盾——有些学生因为不喜欢本专业而成绩差,又达不到转专业的标准,目前学校也正考虑解决这个问题。
    
    (记者 刘洋)2004-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