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底第一人首次披露美丽深海世界图

发布时间:2004-03-03来源:


    在凡尔纳小说《海底两万里》中,法国科学家阿罗纳克斯乘着潜水船,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对海底世界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探索,领略了海底的奇异景观……
    
    今年2月,杨灿军教授是这次海底科学考察的唯一一名在国内工作的中国科学家,也是中国第二位参加"亚特兰斯号"
    
    考察船科考活动的在国内工作的中国科学家。此前,在2002年2月3日,浙江大学机械与能源学院教授陈鹰曾亲自参与了"艾尔文"下潜,成为国内首位下潜到海底2500米、深入进行海底火山实地考察的科学家。此次,晨报记者特赴杭州,采访了这位有着传奇经历的"中国海底第一人"。
    
    下潜海底仿佛与世作别
    
    “在‘艾尔文’里面,我第一次有了与世作别的感觉。”
    
    陈鹰口中的“艾尔文”便是美国人研制的载人深潜器。而“艾尔文”闻名于世是在1987年,它携载着科考人员,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深邃海底,发现了“泰坦尼克号”的残骸,并通过遥感机械手,拍摄下了沉船里的吊灯。
    
    “当头顶上方的舱门关上后,我似乎突然被隔离在了我们平日生活着的世界之外,我似乎已经同那个熟悉的世界告别了。”在记者面前,回忆起两年前乘坐“艾尔文”下潜海底的那一刻,陈鹰陷入了无限陶醉中。
    
    陈鹰告诉记者,两年前,他能够成为首位下潜到海底2500米的中国人是非常侥幸的。当时,仅向科考队提供电力能源支持的他,几乎没有随行的可能,更没有下潜的资格,但后来,科考队中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一位专家因故无法参加,他才得到了这个“意外”的名额。2002年2月3日,陈鹰终于有幸成为了科考队中最后一批进入“艾尔文”的队员。上午8时,他和另两名外国科学家一起进入了“艾尔文”。
    
    钻进“艾尔文”的“肚子”里
    
    陈鹰回忆道,作为右侧观察员,他是第一个钻进“艾尔文”的人。为了能够尽快让左侧观察员和领航员入位,他必须得在最短的时间内,提着鼓鼓囊囊的观测包,从胖胖的“艾尔文”头顶上的“小红帽”(一个涂着红色颜料的舱盖)钻进它的“肚子”里,并准确找到自己的位子,确定一个比较舒服的坐姿坐定。“这个坐姿几乎要保持7-8个小时。”陈鹰说。
    
    待到舱门关闭后,A型架将“艾尔文”慢慢从甲板上吊起,再慢慢放入海水中。“随着吊架所带来的阵阵摇晃,那种与世告别的感觉更加强烈。”陈鹰告诉记者,当时的这种感觉是新奇的,却也隐含着令他感到不安的特质,“那就是从已知世界走向未知神秘世界前的感觉。”
    
    83分钟,感受冬夏交替
    
    “‘艾尔文’的下潜速度为每分钟30多米,从海面到火山烟囱口的下潜时间为83分钟。这83分钟,在‘艾尔文’里的我,能明显地感受一次昼夜的交替和一轮冬夏的转换。”陈鹰向记者回忆道,“‘艾尔文’刚没入海中,透过面前直径不超过30厘米的观察窗,海底的世界明亮、通透,窗外的色彩迷人极了。”
    
    但随着“艾尔文”的不断下潜,观测窗外越来越暗,仿佛从白天进入傍晚,又从傍晚迅速进入了深夜,只2-3分钟时间,当“艾尔文”潜到海下200米后,窗外便一片漆黑了。
    
    据陈鹰介绍,为了节约电源,在整个下潜过程中,“艾尔文”是不使用任何照明设备的,通过船上控制室的信号指示,“盲潜”到海底2500米。
    
    “直到那个时候,我才突然很能理解为什么人们总是把上天和入地放在一起使用了。”陈鹰回忆道,“在剩余80分钟的漆黑里,我的整个心思都被窗外的世界迷住了。海水中浮游着一些生物和鱼类,它们会发出一闪一闪幽幽的光芒,像极了晴朗夜空中闪烁的星星。窗外的一切沉浸在那永恒的宁静中,你会恍惚以为自己到了外太空。”
    
    当然,皮肤上的鸡皮疙瘩会提醒你温度的变化。在杨灿军答复记者提问的电子邮件中,也用了几个明显的数据变化,证明了这种滋味的难受:海面温度28摄氏度;海底2500米的海水温度0-2摄氏度。
    
    “1个多小时,‘艾尔文’就从炎夏变成了寒冬。”陈鹰告诉记者,随着温度的降低,观测窗的玻璃就会因呼出的蒸汽变模糊,空气中的热气会凝结成水,随后,冷凝水会顺着内壁淌下来,把毛毯坐垫沾湿。于是,他们不得不把包裹里本来就不多的御寒衣物当作坐垫。
    
    有种魔力让人停止呼吸
    
    陈鹰告诉记者,给他留下最深印象的莫过于看到在死寂般的深海中,突然冒出一大片生机勃勃景象的那一瞬间。
    
    “刹那间,这种冲击着实有着让人停止呼吸的魔力。”记者在记录“亚特兰斯号”船上包括杨灿军在内的科考队工作进度的网页上,有这样一句话,形容了当“艾尔文”潜到海底2500米后,突然打开照明灯时带给观测者的感受。
    
    为了说明海底火山附近的生命旺盛程度,陈鹰给记者讲了个非常有意思的例子。在观测窗口,他经常看到一种不知名的大头鱼,因为眼睛功能的退化,不断撞到窗口,通过仔细观察,他发现这种大头鱼居然真的是“瞎子走路”,撞到了头就拐个弯。“后来,我才想通这也许就是它的头之所以如此厚大的原因。”陈鹰惊奇于这样的生物居然还能够生存下来。
    
    可是,很快,他就发现了答案———因为那里的微小生物实在是太多了,只要这种鱼游到热液口附近,张开大头下的那张大嘴,那些微生物就会自己“前赴后继”地游进鱼的嘴里。
    
    陈鹰告诉记者,最神奇的还是管状蠕虫,它们竟能把无机物变成有机物。“它们是海底的‘奶牛’。”陈鹰喜欢这样形容这些微小的家伙,“比如它们吃化学元素,长出的却是有生命的东西,然后让鱼虾吃,因为它们,产生了一条对人类有着很强指导性、让生命科学家足以兴奋到发狂的食物链。”
    
    (2004年03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