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导师制回归本来面目

发布时间:2004-03-03来源:

■傅国涌(浙江 学者)
    
    据报道,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博导王永成被他的9名博士生联名“罢免”,理由是他们成了导师的赚钱工具,被迫长时间替一家公司做项目,简直成了他的私有雇工,每月给他们发几百元辛苦费,还要美其名曰“助学金补贴”,而对他们的学业疏于指导,几乎没有学术讨论和交流。
    
    这样的事在高校已具有相当的普遍性,而不是孤立发生的,其中反映出导师制的缺陷所在,而且折射出了现行高校管理体制及办学理念上存在的许多问题。
    
    透过这一媒体曝光的事件,我认为确实到了该反省导师制的时候了。
    
    现在有一些导师,往往注重灌输一些现成的知识,而不是启发新的思想、方法,重视的只是技术的传授,而完全忽略人格上的熏陶。导师最多只过问学生的学习成绩,至于品行、思想如何,一律不予闻问。一方面因为导师本身并不负有这样的职责,另一方面导师“老板”化,忙于追逐金钱和种种现实利益。
    
    我认为重温浙大当年的导师制对我们今天有所启发。
    
    导师制本来起源于英国牛津、剑桥这样的世界一流的大学。
    
    1940年,竺可桢主持浙江大学时,曾推行导师制,每个学生可以自己选定一名教授为导师,导师要经常找他谈话,从治学、做人等方面给予指导,和现在的“商人”导师不可同日而语。
    
    拂去岁月的尘埃,竺可桢的导师制思想依然闪烁着金子般的光芒,由于他在浙大学子中的崇高声望,甚至一次就有37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他做导师。浙大的导师制确曾对一代学生的人格培养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这样的导师制下,导师对学生首先是做人的楷模,然后才是授业解惑。在这样的导师制下,既不可能发生导师将研究生当做赚钱工具的闹剧,也不可能发生研究生联名炒掉导师的新闻。所以我认为,应该采取措施,让导师制回归他的本来面目。
    
    (2004年3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