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眼中,一向只知做学问的科学家,在法国居然到了愤而集体辞职的地步。已持续近两个月的法国科学家抗议政府削减科研经费活动3月9日达到高潮,近千名科研单位负责人宣布辞去行政职务。法国科学家与政府的“对峙”缘何到了如此难以收场的地步?
虽然官方一直说科研乃法国国策优先之业,但近两年,法国科研投入只占国家预算的2.2%,少于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而政府还大量削减科研岗位、冻结科研基金。这种现象已经蔓延至居里研究院、巴斯德研究所等世界著名科研机构。政府的做法激怒了科学家。今年1月,法国5000多名科学家在互联网上发表公开信,表达对政府科研政策的不满。一石激起千层浪,数万名科研人员已在公开信中签名,大小抗议活动也此起彼伏,科学家与政府形成了“对峙”。
由于科学家的抗议活动断断续续,难以像地铁或卡车司机罢工那样立即对日常生活产生影响。因此法国政府起初对此事并不在意,基本采取大事化小的态度。然而事情并未就此平息下去。科学家的抗议声浪两个月来一次高过一次。一项调查显示,81%的法国民众支持科学家的行动。更有上千名法国科研单位负责人因不满政府的敷衍态度,声言在3月9日这天集体辞职。科学家与政府的对峙由此升级。
法国政府削减科研经费确实有其苦衷。目前法国经济不景气,财政赤字早已超过了欧盟规定的标准。而科研活动投入巨大,收效很慢。不得已,为了补上其他领域的赤字漏洞,法国政府采取了“拆东墙补西墙”的措施。但拆到“科研”这座墙,动到了“人才”这个基础,可谓是动了国家的“根本”。包括发现艾滋病病毒的蒙塔尼这样的顶尖法国科学家都到美国寻求发展,反映了法国留不住人的严重现状。
法国科研体系本身也存着一些弊病。法国政府一项调查表明,法国最具权威的国家科研中心对科研进展反映迟钝、难以改革、政出多门等等。削减经费成为了政府对法国科研效率表示怀疑的体现。
事实上,平息科学家的“愤怒”已成为法国政府当前头等国内大事。政府部长以及总理、总统纷纷就此发表讲话,提出亡羊补牢的方案。总理拉法兰9日说,辞职并不能解决问题,他已经决定在2007年前追加科研投入30亿欧元,并表示将不再与科学家“讨价还价”。然而科学家对政府的改进措施也不买账,集体辞职行动照旧实施。
舆论认为,目前政府与科学家在关键问题上仍互不妥协,由此受到损害的是法国科研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政府与科研单位领导人都应该进行反思,从而找到当前矛盾的根源所在。但这需要过程,在此之前,双方的“对峙”将难以结束,或许才刚刚开始......
(记者杨骏)2004-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