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康复破解移植难题

发布时间:2004-03-10来源: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在角膜移植技术上的一项创新技术前不久在国际学术会上得到了肯定,表明我省这一技术步入了国际先进行列。
      
    2月19~21日,日本角膜界最高盛会——28届日本角膜病学会召开,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姚玉峰教授受邀成为会议的特别发言人之一,也成为第一位在此会议上做特别邀请讲演的中国人。大会主席井上幸次认为,姚玉峰教授在角膜移植临床技术上的创新,改变了传统角膜移植的方法,达到了全球最高水平。昨天,记者对刚从日本回国的姚玉峰教授做了独家专访。
      
    姚教授告诉记者,吸引国际角膜界的,是他独创的全植床深板层角膜移植术。
      
    排异成为移植瓶颈
      
    角膜是人眼最娇弱的部分,也是人眼得以视物的重要保障,如果角膜发生病变,就必须采用手术的方法更换角膜。以往角膜移植往往采取穿透手术的方式,更换整个角膜,但由于人体的抗原不同,会对新移植的角膜内皮细胞产生排斥,必须采取药物调节,抑制排异反应,如果排异反应过大,还会造成移植失败。
      
    角膜内皮细胞和神经细胞类似,不会增殖,其他细胞无法取代,因此手术方法对角膜的“新鲜度”要求也很高,如果捐赠的角膜内皮细胞不健康,就无法移植;且角膜离开人体超过48小时,角膜内皮细胞就会失去活性,也将无法移植。
      
    失明患者多因炎症
      
    姚玉峰教授发现,我国90%需要角膜移植的失明病人仅仅因为角膜炎症,也就是说,他们自身的角膜内皮细胞是健康的,需要更换的仅仅是角膜的其他部分——这一部分占角膜的99%。如果将病变部位剥离,仅保留健康的角膜内皮组织,然后进行移植,不仅没有排异反应,原本因内皮组织不健康无法移植的角膜也可以派上用场,也就是说,在零下20℃保存的角膜,虽然内皮细胞失去活性,依然能作为移植的供体。
    难题破解复明有望
      
    事实上,整片角膜就如同一片隐形眼睛,厚度仅为500微米(0.5毫米),而角膜内皮细胞更是比纸还薄,厚度在8微米左右。要将角膜其他部分剥离,仅剩内皮细胞,难度非常大。
      
    姚教授通过在瞳孔中心用镊子钩除、保留内皮细胞的方式,创造了深板层角膜移植术,但这种方式需要2.5小时的手术时间,而且稍不小心,就会损伤内皮细胞,使手术失败,在推广普及上有难度。
      
    经过多次手术改进,去年,姚玉峰教授改进了手术方法,解决了技术难题。他采取从边缘钩除、注射粘弹剂的方式,使内皮细胞更安全地整体暴露,而且手术时间缩短为1小时左右,成功率也大大提高,能达到和传统穿透移植手术同样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这一手术使得内皮细胞失去活性的角膜,能够成为移植的供体。原本受限于角膜新鲜度的移植不再有时间限制,角膜可以长期冰冻保存,并且完全消除了排异反应,将更多复明的希望带给人类。
    
     (本报记者 林丹) 20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