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携手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共同推出的“七艺节,你有怎样的审美期待?”大型公众调查暨校园巡演,在浙江大学、中国美院的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连日来,师生们通过与《藏书之家》新生代演出组的现场交流,对艺术走向民间、艺术的继承和创新、校园人文教育的强化等问题展开了热烈争论。
师生们认为,艺术走向民间不能变成一个空泛口号,它必须和各种各样的艺术活动紧密联系。“民间”的概念应当被重新定义,它不仅仅只代表具体场所,也不能仅局限于艺术节的举办。在校园、在社区、在田野推广艺术是走向民间的方式,大都市的剧场演出,“和外乡人一起跳舞”等同样也是。对于艺术创作而言,“走向民间”首先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指向和文化态度。
浙江大学、中国美院师生对新编越剧《藏书之家》,其题材、宗旨、人物、情节、布景、道具甚至角色服装的染织一一提出不同看法。赞成者赞不绝口,纷纷表示《藏书之家》让他们受到了一次心灵震荡,真切感受了“小百花”的魅力;持不同看法者的有些意见也相当尖锐,特别涉及艺术创新和继承等问题时,学子们直言不讳。不少师生在发言中提到,选择在舞台上呈现天一阁主人艰难固守藏书的过程,是否与戏曲目前所处的困境有关?讲故事的方式应当让给电视连续剧去承担,优秀的剧团必须在继承上做贡献等等。还有师生认为,表现民间生活并不等同于“艺术走向民间”,缺乏哲学高度和人文思考以及独特形式的无利于真正走向民间,它只会导致更多人远离高雅艺术本身。
另一个热门话题是,学校需要艺术,但观赏艺术的成本究竟由谁来承担?本次校园巡演的成本由校方承担,对于师生是免费观摩,但学校所支付的费用无法满足剧团的正常演出开支,长此以往,很可能因资金短缺而不得不中断“传统艺术进校园活动”。在某些城市,政府为了培养音乐欣赏人群,有采购音乐会的打算,那么传统艺术振兴该由谁来买单?
(通讯员 晓风 本报记者 王玲瑛) 2004-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