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三国演义”,概其精要,某种程度上就是关于人才的故事。刘备三顾茅庐得到旷世奇才诸葛亮,以一个“贩屦织席之辈”而最终三分天下得其一。可谓得人才者得天下。
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在我们进入信息社会的时候,人才的作用又被推到了极至: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依赖于科技的竞争,而科技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
正因为如此,在正在制定中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设立了专题,重点研究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在未来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国科技进步与创新对人才有着怎样的需求?当前,科技人才队伍的现状和主要问题有哪些?等等这些问题,既是规划的重点内容,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
我们亟须尖子人才
在科技创新中,尖子人才常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两个、两三个尖子人才往往就决定了一个研究团队甚至一个国家在该领域的国际地位。换言之,谁拥有掌握最新科技的一流人才,谁就能在科技竞争中占据优势。
在“两会”上,一位来自科技的委员表示,从总体上看,我们在许多领域,还缺乏尖子人才和在关键领域的领军人物,更缺乏世界一流的科学家。这种状况导致我们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中占据科学前言,也无法把握科技重大的发展方向。
胡鞍钢委员表示,中国技术来源一是引进技术,包括高技术产品进口和外国直接投资,两类技术引进资金占GDP比重,1991年达到3.40%%,2001年上升至9.27%%;二是本国技术,从1995年的0.6%%上升到2001年的1.09%%。这反映出我国目前技术来源以引进技术为主、本国自主创新为辅的基本格局。专家认为,重大技术只能依靠进口,表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薄弱,我们有能力进行技术重大创新的人才的匮乏。
几年来,每年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后,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空缺成为媒体追问的话题。有专家表示,如果这方面的人才状况没有大的改观,科技创新的体制环境和大气候不能适应创新人才的涌现,技术发明大奖空缺很可能继续下去。
中青年科学家为中坚力量的科技人才队伍基本形成
在刚刚结束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72岁的王永志院士引人注目。人们还看到了王永志院士所代表的那支科技队伍———那是一支阵容整齐、老中青相结合的在这个领域堪称一流的科技人才队伍。
胡鞍钢委员说,2002年我国国有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为2186万人,到2020年,至少增加一倍,达到4000万人以上;我国从事R&D活动的研究人员总数至少增加一倍,达到150万人/年,从总量上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但他补充说,我国从事R&D活动研究人员的质量和劳动生产率远不如美国的水平,这需要不断提高科技人员的素质和创新能力。
今年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中青年科研人员在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这三大奖中均占多数,50岁以下的获奖人员占到7成以上,研究领域涉及到各个方面。
“由于文革造成的科研队伍青黄不接、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曾经非常让人忧虑,”国家自然基金委政策局副局长赵学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据基金委统计,在1995年之前,承接自然基金项目的主持人年龄有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是55~65岁,第二个高峰是35~45岁,但第一个高峰比第二个高峰要高许多。
应该说,一个国家以60岁左右人为主作为科技的领军人物,科技发展是没有希望的。现在,次高峰已经变成了主高峰,40岁左右的项目主持人已经占到2/3。整个科研队伍以中青年为骨干实现了代际的平稳转移。”
科技部部长徐冠华不久前说:“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科技人才断档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一支以中青年科学家为中坚力量、老中青相结合的科技人才队伍基本形成。”
引进人才,科技体制和科研环境还需改进
缺乏尖端人才和战略型科学家是目前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这是我国科技界所有有识之士以焦急和沉重的心态认识到的现实。
“现在有些科研人员不愿在第一线进行科研攻关,而是更愿意到管理部门去。因为他们看到管理部门有‘权’。长此以往,势必影响第一线专业技术骨干队伍的稳定。”在“两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总设计师戚发轫委员的发言发人深省。
一些委员分析,科研领域的“官本位”心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某些官员手中特权较多、社会地位较高的现实;同时,也显示出社会在尊重科研人员、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上,尚有很多有待改进之处。
“我们现在的工资构成中有基本工资、岗位工资、效益工资3项,岗位工资,所长每年25万,虽然你责任重,高收入有一定的道理,但与一线科研人员的收入差距还是太大了。科技界目前的情况助长了官本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说,“其实我也是既得利益者,但我仍然认为一些作法助长了科技界的不正之风,长此以往必然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障碍。”
尖子人才的来源无非两个,一个是自己培养,一个是引进。
对38岁的留美博士王自法来说,2003年7月1日是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带着全家回到祖国,受聘担任中国地震局最重要的研究机构之一——工程力学研究所的第七任所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震局局长宋瑞祥说:“建立有世界影响的研究所,没有放眼世界的眼光不行,当前科研与学术的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中国的研究所要想在世界科技竞争中立足,就要有从世界各国吸引一流人才的胸怀。”科教兴国,人才为本。
“虽然近些年中国留学人员回国的数字始终在递增,但尖子人才回来的还是很少。”作为访问学者去贝尔实验室工作一年多的一位前中国科学院副研究员,在回国时同记者有一次交谈,“应该说,国内科技界的一些现象和风气也是使一些人望而却步的原因。在国内,你要当了官才好办事,拿课题,拿经费,实际上科研资源的分配有许多人为的因素在里面。此外,影响你专心科研的因素太多。我在贝尔实验室,我做我的这一份课题,所有的杂务包括购买一些科研用品都有专人负责;不论是实验仪器设备,不仅非常齐全,而且都有高水平的管理操作人员;也没有太复杂的人际关系,你想说什么,你用你的成果来说好了。事实上,这是一个比较单纯的高效率的科研环境。比较之下,更能感觉到我国科技界弥漫着一股浮躁之风,形成这种状况有诸多因素,我认为我们国家的科技体制和科研环境还需要改进。不然,出人才,特别是尖端人才是不可能的。”他说。
(2004-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