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经轴突生长导向新机制、神经递质的释放机制、突触传递的可塑性、胶质细胞功能以及外周神经损伤后的可塑性变化(包括慢性痛)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进展。
1.发现了神经轴突生长导向新机制,发现Rho家族小G-蛋白在调节细胞骨架、神经纤维生长导向方面起重要作用。发现Rho家族的RhA和CDC42在介导溶血磷血酸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引起的轴突生长导向中起关键作用。
2.发现了调控神经递质释放的新机制,在初级感觉神经元上发现了与钙离子无关的、单纯由神经冲动导致的神经递质的释放机制。由于神经冲动是比钙离子更基本和更快的生理信号,这一新机制对神经信号的传导和信息整合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3.突触可塑性的诱导与神经元兴奋性和整合特性的变化,研究显示在突触前、后神经元诱导长时程加强和长时程抑制后,不但突递效率发生了改变,而且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性及突触后神经元的整合特性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加深了对于突触可塑性的理解。
4.发现了星形胶质细胞的最新功能,研究表明,星形胶质细胞可以通过释放D-丝氨酸,帮助神经元产生长时程增强反应,由于长时程增强反应被认为是大脑学习和记忆的基础,这一发现提示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对脑的高级功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5.外周神经损伤后初级感觉神经元基因表达的可塑性变化。全面地研究了成熟的躯体感觉神经系统受到损伤后初级感觉神经元的可塑性,成功地构建了目前最大的感觉神经节组织特异性cDNA。
(004-03-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