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西雅图召开的本年度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年会上,来自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聂书明教授(见左上图)所作的《用于个性化药物的共轭纳米颗粒》学术报告,因代表着纳米生物医学重要研究方向之一而格外引人注目。
带着“纳米技术研究向何处去?”“纳米生物医学研究前景如何?”“中国纳米生物医学科研怎样走?”等问题,记者拨通了聂教授的电话。
纳米研究热点转向生物医学
“美国纳米研究热点转向生物医学领域”是此次AAAS年会纳米专题组发出的一个重要信息。其实,早在1998年,聂教授就曾在《科学》杂志上撰文指出,在不远的将来,纳米科技的实用价值将首先体现在生物医学领域。
关于纳米研究热点为何转向医学领域,聂教授解释说,他1998年做出的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尽管在纳米技术兴起时的研究热点是纳米材料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应用,科学家希望利用纳米技术使芯片体积更小、运算速度更快。但是,纳米半导体材料研究面临电子连线这一难以解决的问题,这限制了纳米半导体材料应用研究的进一步展开。而对纳米生物医学来说,由于生物体本身存在诸如DNA、抗体和抗原自身识别系统,通俗地说,一个分子可以找到另外一个分子,相对来讲,不存在那样难以突破的困难,纳米生物医学技术将会得到持续的发展。
聂教授认为,纳米技术将突破许多目前其他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他强调,解决此类问题是对纳米技术最大的考验,也是判断纳米科研方向的重要原则,而医学问题恰恰是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作为纳米生物医学研究代表性的科研成果,利用纳米颗粒的光学、磁性等特性,在开发纳米“靶向药物”方面已显示出较好的应用前景。特别是纳米生物医学研究对在分子水平上解决人类健康问题极为关键。这正是人类急需并可能出现技术突破的领域。
纳米生物医学热悄然兴起
聂教授表示,纳米研究热点转向生物医学领域,不仅是美国纳米科研的调整,也是国际纳米科研趋势的转向。目前,除美国外,日本在纳米生物医学领域也特别活跃。
他说,纳米医学技术已被列为美国优先科研计划。随着纳米技术在医学应用领域展现出来的诱人前景,美国越来越多的研究经费也正向这一领域涌入。近期纳米生物医学技术研究方向主要为:一方面,利用纳米技术进行生物医学的检测和疾病诊断;另一方面,利用纳米技术进行疾病治疗。
目前,纳米生物医学研究热点与进展主要体现在:利用纳米技术加速传统新药开发进程,在细胞水平上进行药物活性分子筛选,以缩短新药开发周期;在医学检测方面,利用纳米技术对血样与尿样进行分析,“超灵敏检测的纳米生化传感器”与“利用纳米颗粒的发光特性追踪肿瘤细胞和病毒”正成为开发热点项目;纳米颗粒“靶向性”药物研究;利用纳米技术研究针对疑难病和传染病进行治疗;作为基础科研技术工具,对大批量的基因或蛋白质进行分析。
在上述五个方面,聂教授科研小组正在进行深入研究并正在取得进展。
关心中国纳米生物医学研究
聂教授是河北人,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在美国已工作了20多年,如今领导着一个由十几人组成的科研小组,身兼两所大学的教授,非常忙碌。
他说,“以前每年都要回国一趟,现在已经有两年没回去,今年夏季准备回国访问,与同行们交流交流。”谈到对中国在纳米生物医学方面研究的看法,聂教授说,他总的感觉是国内科研还是具有一定基础的。像湖南大学的王克敏教授,吉林大学吉清哈教授及北京大学沙因林教授等,他们在纳米生物检测领域都做得相当不错。
在聂教授看来,纳米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兴技术,无论纳米电子技术、生物医学技术,还是纳米材料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均尚处在初级阶段。目前,各国对纳米投资相对来说差不多。因此,应该说,只要科研与开发投资方向对头,尽早下手,中国还是可以在纳米、特别是纳米生物医学技术领域做出突破性成就的。
关于对中国纳米生物医学科研的建议,聂教授认为:政府应表现出切实的、高度重视的姿态,明确设立纳米生物医学技术重大研究项目,并加大投资力度,组织攻关;根据国情选择目前所面临的重大医疗健康疾病问题,重点攻克利用纳米技术对这些传染病及其病毒的检测与诊断技术,为将来利用纳米技术治疗这些中国人常见的疑难病症做准备;政府要利用研究经费发放的调节作用,吸纳由各领域参与的中、青年骨干科研队伍,成立相应的研究中心;在纳米技术开发方面,要逐步形成一种“风险投资”的机制,要敢于投资开发,敢于冒险,作为高技术纳米技术将会给更多人带来巨大财富。
最后,聂教授还表达了自己对国内一些科研人员的看法。他说,现在国内科研人员或多或少有些浮躁;一些高层次科研人员参与行政事务太多,而无法亲自从事具体科研;教授署名的论文往往是学生来写,这无疑会使论文的水平大打折扣。相对来说,这会导致难以发现一些纳米科技领域新的东西,特别是在纳米基础研究方面的一些原创性的成果。
(2004-04-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