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4月7日这天的到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气氛透着几许兴奋和几丝紧张。一个由11位国际知名科学家组成的评估组完成了对该院5个研究所的学术评估——
4月7日下午,评估小组的成员全部到齐,如期完成了评估计划中的各项工作。评估小组中有9名专家分别来自美国、德国、日本和以色列,他们都是国际相关领域内知名学者,对我国科研机构比较熟悉,并且大多具有科研管理经验。他们分别是诺贝尔奖得主、人类研究前沿计划前主任、美国洛克菲勒大学教授威舍尔,诺贝尔奖得主、德国马普生物物理所教授密歇尔,以色列神经科学学会前主席、魏茨曼研究所教授西尔曼,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老龄研究所神经遗传研究室主任哈迪教授,日本东京城市大学教授新井贤一,马普植物生理所所长魏明茨教授,国际药理学会主席樊浩德教授,美国纽约大学眼科学院教授雷纳克,德国马普发育生物学所前所长乌里·施瓦茨教授。此外,小组中还有一名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副校长徐立之教授出任评估专家组组长。评审的规格即使拿到国际上,也应该是最高的。
邀请知名专家如此集中地对数个研究所进行国际化评估,在我国科技界尚不多见,有关人士认为,此举标志着上海生科院的学术评估制度迈上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新台阶。
此次接受国际化评估的5个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研究院的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药物研究所、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和健康科学中心。
评估专家组整整用三天时间完成了5个所的实地评估,在每个研究所工作半天。每到一个研究所,评估专家们先听取研究所长的工作报告。报告内容涉及研究所重点研究方向、人才队伍、科研结构、研究所的整体竞争力和科研水平、未来发展方向等。在实地评估前的两个月,每位专家都收到了被评估的研究所的一份详细书面报告。实地评估中,专家们除了对研究所长报告进行现场提问外,还分别与研究组长、研究生座谈,并现场察看了部分实验室。专家组完成5个研究所现场评估后进行了独立的集中讨论,并给出了对每个研究所的现场评估意见。据悉,大约两周后,专家组将对每个研究所给出一份综合评价意见书,意见书将由专家组邮寄给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据悉,研究所预先提交的书面报告涉及研究所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的总体介绍、所有研究组长的介绍以及最近5年来有代表性的100篇研究论文的清单和10篇研究论文全文等。
据介绍,上海生命科学院试行研究所国际化评估,旨在贯彻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要求,探索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科研评估制度,以科研体制创新带动科技创新,引导科研工作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聚焦人口与健康领域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力争取得原始创新性的突破,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为13亿人口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升,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
上海生命科学院院长裴钢院士说,该院将参照此次国际化专家组的评估意见,进一步凝练科技目标,调整科研布局,优选重点突破方向,围绕与重大疾病防治相关的科学问题组织跨所、跨学科的系统生物学等研究,适时调整资源配置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以加快实现“创新跨越、持续发展”。
据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的3名专家也应邀同步考察上海生命科学院研发与产业化工作。
(特约记者 赵如江 本报记者 黄 辛)2004-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