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来,浙沪苏三地政府推动的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已经取得一系列进展。旅游、工商、质监、教育、科技等多方面合作协议已经签订,长三角合作平台正在搭建之中。4月18日,由浙江大学等单位举办的一次长三角公共管理研讨会上,来自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的数十位学者认为,三地应尽快从由政府推动的“换亲协议”式合作走向市场主导的“自由恋爱”式合作。
力求建成统一大市场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区域被“划”入了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发达国家区域非均衡发展状况表明,世界级城市往往聚集了绝大多数的人口、经济产出。相比而言,长三角城市群还有相当的潜力,推进区域一体化将迅速提升这一区域的经济辐射能力。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正同时受到内外力的推动。一些学者认为,由区域经济发展内生出来的产品和要素的跨次区域流动是长三角一体化的主要内因,包括了产业集聚和外部经济性、产业转移和产业分工、空间距离、要素流动网络、制度成本等因素。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姚先国认为,欧盟经济一体化的标志是货币一体化,长三角一体化的标志或许可以是一份“共同市场宣言”,构建一个统一大市场,一旦形成市场运行规则,“自由恋爱”的速度就会加快。
理性对待竞争与合作
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必然伴随着各地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一些学者认为,三地之间完全消除竞争是做不到的,不可能也没有必要。
应该看到,三地间的竞争一方面很激烈,另一方面又不够充分。不良竞争阻碍了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也阻碍了长三角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点成为与会学者的共识。有学者认为,合理的竞争规则应力求割断过度竞争的纽带,寻求协作式的竞争,从双赢立场寻求共生,学会融合发展。
与会学者认为,从浙江接轨上海已取得的实效看,较为明显的是浙江在农产品入沪以及旅游推广等方面取得的较大进展。浙江省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沈建明认为,目前浙江在接轨上海方面与苏南相比还有三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如何更好地利用上海的科技要素溢出效应、国际化优势、提升产业层次等方面。在长三角区域,推动一体化的主要形式是企业跨地区分布和并购,下一步政府应该通过搭建平台,促进企业的生产要素能够在更大范围内、特别是不同区域间自由流动、自由组合。这种跨区域的流动和组合,就会形成以资源有效配置和整体利益最大化为基础的合理的专业化分工布局。在这一轮长三角一体化浪潮中,浙江企业一方面将受益于要素的无障碍流动,另一方面需要积极出击,把握机会。
(苏 靖)2004-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