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校长没有权,权在教授手上,教授的科研经费得自己往社会上拉,而拿到钱的理由只有一个:学术研究成果是否有用;有用无用的评委则是同行专家和投资方;至于大学是否聘用教授,看其综合能力。”昨天下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科研副校长、美国工程学院院士何志明在浙江大学如此回答记者关于美国大学校长有多厉害的问题。在谈到国内校长和美国校长“权力”不同时,他说,很不一样,我很少去校长办公室。
据记者获悉,作为美国高校排名在前13位的大学副校长,也是美国目前著名高校中进入管理阶层的三位华裔校长之一;另两位是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全美排名第6)校长田长霖(已逝)、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全美排名第14)校长JACK·杨。
何先生是跨学科研究学者,在生物科学领域和纳米科学领域都颇有建树,拥有多项专利。还是美国航空航天协会会员和美国物理学会会员。因此昨天下午演讲会站着听的学生始终兴致勃勃,因为,他讲的正是年轻学生最关心的——怎样面对越来越快的世界和自己的变化?怎样面对更新飞快的科学?怎样面对无法预知的未来?何先生说——
用想像和知识
他说,越来越快的发展要求未来的专业人员灵活地选择自己的定位。硅电子技术在大约15年后将走到发展道路的尽头。年轻的科研人员该如何适应并领导未来呢?
他说,一项技术在其发展的大部分时间中呈现出S型的轨迹。新技术在其早期往往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当达到其腾飞点后,技术的影响力高速增长并在最后趋于平稳。从这时起,新的技术会取代旧技术并再次呈现S型发展趋向。
因此一个领导者如果具备丰富想像力、能预见到旧技术必须进行变革,而且有能力面对新的挑战,那就是成功。
坚持基础和兴趣
那么到底如何区分自己是否要改变新旧技术或新旧专业呢?价值标准如此变化多元,学生到底怎样把握呢?何先生说:把物理、数学、化学、生物四门基础学好,永远不怕科技如何变化;还有,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专业。他说,自己曾从事研究流体力学20年,现在研究生物信息纳米合成,从NASA申请到经费做研究太空人生理变化的课题,跨了学科,但却是自己喜欢的。
何教授是台湾人,他说亚洲人都受应试教育,如此大环境人是无法改变,那就更要坚持自己的兴趣,会有成果。
愿用全部换取青春
何教授如此谈论未来的不确定性,也许和他经历有关。他对记者说,他的曾祖父是清朝水师之统领,曾在杭州住了40年,祖父是孙中山革命党人。他儿时听祖母讲了太多西湖。以至于此次来杭,他已分不清历史和现实。从台湾到美国去读博士至今,他有了太多改变。所以,他在回答学生对他名望的崇拜时,他说,我宁可用这一切换青春20年。
他告诉学生,国内许多科研条件已经很好,不要以为非得在美国才有最前沿技术,其实,平时多和其他学科同学交流沟通,是很能得到信息的。
大学介绍:有80多年历史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在全美近4000所大学排名榜(针对本科生)上,一般在第12位或13位,其教育研究排全美第8位,计算机、生物工程等四五个学院在美排前20位,图书馆则在美国前5位。它的学生是美国大学中人数最多的,现有36000名,有硕士和博士学位。它共设有13个学院,其中两个是综合学院(College),向学生提供定向而非专业化的宽泛教育。另外还设立了11个专业学院(School,做研究)。分校还有23个科学研究机构,大多享有世界声誉。曾出过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美国各州均有一所州立大学即所谓公立大学,加利福尼亚州公立大学最多,有8所(下面又有30多所分校),洛杉矶分校是其中一所,它和北加州的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是美国最著名的公立大学;在南加州,它又和加州理工学院堪称双星。
现任校长AlbertCarnesale是哈佛前教务长。
(杨于文 本报记者 章清) 200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