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者具有国际国内一流学术水平,听众以天真好学的低年级本科生占多数,少数硕士博士,难得见到老师模样的人。这是记者23日在浙江大学听数学报告后的最直观感受,而且这样的情景在一些高校其他报告会中也存在。
23日,进行到第三天的青年数学家论坛从嘉兴南湖、浙大数学科学研究中心转移到紫金港新校区,这意味着浙江大学数学科学中心、南开大学数学所、中科院数学科学研究所作为主办者,是在努力希望,有更多的数学爱好者通过论坛交流。记者看到,已参加两天交流的94岁的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坐在轮椅上,和来自国内外的近20位青年数学家们一样,认真地坐在会场。
记者发现,和往常一样,台下很难发现博士生,更难发现老师。
是他们不需要听这样的学术报告吗?是研究方向不同隔行如隔山吗?
听不懂的人其实很多。无论是温良敦厚的王元院士还是快人快语的陈省身院士,全告诉记者:这些青年数学家所研究的东西很新很尖端,许多他们也听不懂,因为数学发展很快,分得也很细。毕业于国内外名校,拿了几个博士学位的在场青年数学家也说,有的同行所研究的,他们不了解。
本科生呢?记者采访了几位,都说听不懂。数学系三年级女生赵春黎和董玲说,虽然听不懂,但这些大师给人感觉,就是随便说几句,都感觉到他们对数学的热烈爱好,研究水平的高山仰止。我们喜欢感受这些气氛,这对自己今后研究方向很有启发,尽管我们现在还很茫然自己今后的研究方向。
赵春黎说,数学系的老师都非常敬业,很关注学生,别的老师有的喜欢在社会上活动,而他们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都掏给我们,我们非常感动。可惜,我们有时想提问题也提不出。
浙江大学理学院副院长陈杰诚说,在国外高校,老师参加学术交流是非常踊跃的,白天在校园里,如果有报告讲座,不管是否属于本专业,大多会抽暇参加。因为吸收新鲜的学术元素,对始终保持授课内容新鲜有效。国内高校这种气氛的培育,还需要一段时间,一些措施。
浙大数学系主任、浙大数学科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刘克峰,作为“海归”教学管理者,早已意识到这点:他说,学校费了很多劲请著名学者来讲学,却听到学生或老师说,他们很忙,忙着授课、写论文、应付职称考。他说这是实话,但得改变。
日前,一位在国外著名大学带博士生的英语教授说,国内学生英语学习误区很多,了解后发现,这不仅是学生的问题。他觉得老师的一些教育观念和方法要有所改变,可当他听国内同学介绍了繁重的日常工作压力和教师的利益考评体系后,这位教授觉得很难再要求国内同学去作教学创新了。
当老师对创新没有兴趣,带给大学的会是什么?
(章清) 2004-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