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发现,家蝠幼蝠发声的特异性主要方便了“母婴”之间的识别

发布时间:2004-04-28来源:


    听别人说自己不懂的语言,感觉大体上是“一头雾水”;对于猫狗等动物的叫声,就更难听出其中细微的差别。在这种前提下,用超声波“说话”的蝙蝠具有怎样的声波特点,这些特点在其生态行为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更成为一个有趣的话题。目前,东北师范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家蝠(即普通伏翼蝠)的回声定位声波在成蝠与幼蝠、幼蝠与幼蝠之间都有较大差异;其中,幼蝠叫声的个体特异性,主要方便了家蝠的“母婴”识别与交流。
    
    东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冯江教授介绍,小蝙蝠亚目能在夜间通过回声定位对猎物进行不同程度的探测、分析和定位,其回声定位声波结构具有很大的科间和种间差异。对生活环境相似的蝙蝠进行野外研究发现,蝙蝠的声波类型与其捕食生境、捕食策略和食物类型密切相关。每种蝙蝠的形态特征和回声定位声波均与其生态行为相适应,因此研究蝙蝠的生态行为和回声定位声波特征,对了解两者间的关系和分析其生态行为的原因十分重要。
    
    冯江说,国际上对许多种类蝙蝠幼蝠的发声也进行了研究,如蝙蝠科的大耳蝠、灰蓬毛蝠,兔唇蝠科的南兔唇蝠以及蹄蝠科的施氏蹄蝠等。研究发现出生后短时期内,幼蝠多发出频率较低、声脉冲时间较长和谐波较多的不连续叫声。基因标志法研究发现,母蝠只哺乳自己生下或有亲缘关系的幼蝠,因此在大量群居的蝙蝠群体中,母婴间的识别成为选择性哺乳的关键,幼蝠发出的不连续叫声,就主要用于母婴间的相互识别与交流。
    
    家蝠学名普通伏翼蝠,又名东亚家蝠或日本伏翼蝠,隶属于小蝙蝠亚目蝙蝠科伏翼属,在我国分布广泛,华北、东北、华东和华南各地区均有分布。家蝠一般在11月至次年3月冬眠,出眠后在6~7月间产仔。冯江教授和他的研究生刘颖、陈敏以及贵州师范大学周江博士等一起,于2002年6月在贵州省镇宁县一个有大量家蝠群居的山洞中,捕获家蝠母蝠4只,捕获后,母蝠几乎同时产幼蝠共7只,在国内率先对蝙蝠幼蝠声波和母婴交流行为进行了研究。
    
    研究人员对捕获的家蝠及其所产的幼蝠进行编号,分别录制其超声波“叫声”,然后利用SPSS 11.0软件,对同母和异母所生幼蝠的声波差异进行统计分析,进而就其个体发生学原因进行讨论。研究发现,飞行状态下,家蝠回声定位声波为声脉冲时间长度中等的调频声波(FM),主要用于分析背景环境和猎物的精细结构,因此家蝠较多采用掠食的捕食方式。
    
    录音显示,家蝠成蝠与幼蝠的声波结构和波型存在很大差异。幼蝠主要发出不连续的叫声,声波主频率比成蝠低,声脉冲时间比成蝠长,谐波数比成蝠的多且声波结构不稳定;这种不连续叫声重复性通常很高,开始和终止时叫声尖锐。之前已有科学家发现,这类叫声有利于母蝠在幼蝠群体中找到自己所生的幼蝠。研究者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幼蝠的不连续叫声也存在显著的个体间差异,且主要存在于异母所生的幼蝠之间,进一步说明其在“母婴”识别和交流中的主要作用。
    
    冯江表示,这项研究目前取得的还只是初步结果,所取得的一系列数据,为深入研究蝙蝠幼蝠声波在母婴交流行为中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记者刘英楠) 2004-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