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教师要变“毒素”为良药

发布时间:2004-05-17来源:


    说到带“毒”的生物,人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毒蘑菇”,见诸报端的误食丧身事件和文学作品中的渲染,让人们惟恐避之不及。但浙大却有一群专门与有毒食用菌等生物毒素打交道的人,他们的工作就是变毒素为“良药”。
    
    浙大学思源天然药物与生物毒素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昨天在浙大紫金港校区举行。
    
    该研究中心主任吴平教授介绍,这是该研究领域全国惟一具有多学科优势的研究中心。目前已建成1200平方米的实验室,建有生物毒素分离与化学、肿瘤细胞生物学等多个实验室。研究中心在建设和今后的发展中,将集合浙江大学医学、药学、材料科学、生物资源科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的研究力量,在生物毒素分离,毒素结构分析和改造,抗肿瘤、抗病毒和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药物的筛选,毒肽基因克隆与开发利用,生物毒素资源和数据库的建设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并为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提供教学实践场所。
    
    实际上早在2003年底,浙大天然药物与生物毒素研究中心就获得了国家863计划“开发我国生物毒素的紧急启动项目”的支持,开始投入对有毒食用菌的研究。目前研究中心在协作网的支持下,已完成近200种有毒食用菌的资源收集和生物毒素分离、结构提存工作,并已发现和获得了对肿瘤细胞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的物质,专利申报工作正在进行中。
    
    据介绍,我国是世界上毒蕈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记载有200多种毒蕈,900多种有毒植物。但我国尚无建立能系统开发、利用、保护生物毒素资源的研究机构,并在资源与专利上面临国际上的强大竞争。
    
    (刘 洋)2004-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