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疟“元凶”嗜人按蚊悄然“北上”

发布时间:2004-06-03来源: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教授汤林华等近日完成的一项国家“十五”攻关课题研究发现,我国东北辽宁有传播疟疾的“元凶”嗜人按蚊出没。这一发现突破了以往我国嗜人按蚊主要分布于北纬33°以南地区的认识,对于及时调整我国的疟疾防治策略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指导意义。
    
    疟疾的自然传播媒介是按蚊。按蚊的种类很多,可传播人疟的有60余种,其中中华按蚊在我国是最主要的传播疟疾的蚊种,根据按蚊的吸血习性、数量、寿命及对疟原虫的感受性,嗜人按蚊、巴拉巴蚊、麦赛按蚊、雷氏按蚊、微小按蚊、日月潭按蚊及萨氏按蚊等均可传播疟疾,而嗜人按蚊与中华按蚊形态相似,在我国的分布仅次于中华按蚊,但其传疟作用却比后者强20倍。
    
    嗜人按蚊幼虫孳生于多草、有遮荫、水质清凉、面积较大的积水中,如有高棵稻遮荫的稻田、溪沟、渗出水等处。嗜人按蚊嗜吸人血,是我国北纬33°以南地区最主要的疟疾媒介,也是马来丝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过去一般认为,嗜人按蚊在国内分布于北纬33°以南、东经100°以东的山区和丘陵地带。包括河南、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4省市。目前以嗜人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疟疾流行地区,每年的疟疾发病数约占全国疟疾发病总数的40%,疫情极不稳定,不断出现局部或较大范围的爆发流行。
    
    为掌握嗜人按蚊的种型及分布特征,确定其传播疟疾的潜势,建立疟疾爆发流行的预警预报系统,汤林华等在沪、苏、豫、川、鄂、粤等6省(市)疾病控制和科研单位的协作下,展开攻关研究。课题组运用分子生物学、遗传杂交及形态学等技术,建立了可用于我国嗜人按蚊种型鉴别的系统方法。应用这些方法,他们发现并证实在我国辽宁省存在嗜人按蚊,将我国嗜人按蚊分布的北缘由北纬33°扩大至东北。
    
    研究人员还运用媒介基本繁殖率的理论,建立了以临界叮人率和昆虫接种率为指标的传播阈值,并以此监测指标建立了嗜人按蚊地区疟疾流行预警预报系统。以临界叮人率为例,当人群平均低于每3~4天受到1只嗜人按蚊叮咬时,由嗜人按蚊引起的疟疾传播才趋于控制。上述预警预报系统通过了河南、湖北两省的现场验证。
    
    课题组将我国嗜人按蚊分布区划分为三类疟区,并以不同疟区的疟疾流行特征为据,提出了对各自有针对性的防治策略和技术措施。此外,课题组还在实验室成功培养出嗜人按蚊的“天敌”——旌德罗索线虫。据了解,目前课题组的研究结果已被卫生部采用制定《全国疟疾爆发流行应急处理预案》。辽宁、广东等省也针对当地嗜人按蚊的流行情况,重新调整与制定了当地的疟疾防治策略与疟疾监测方案。
    
    (王晓枫)2004-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