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党委书记 张浚生
《李岚清教育访谈录》记录了1993年至2003年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的形成和实施过程,也比较系统地反映了岚清同志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实践探索。书中所记录的,不论是思想和理念,还是决策和实践,都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教育战线的一员老兵,我有幸躬逢其盛,亲眼目睹了这些重大决策的实施。
我认真学习和阅读了这本访谈录,作为一个高等教育工作者,自然对书中关于高等教育的篇章更加关注。一行行、一篇篇,读来倍感亲切,10年来的奋斗历历在目。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岚清同志的具体指挥下,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规模和水平的双提高,高等教育开始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同时,一批奋力向世界一流目标进军的高水平大学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了重大调整和改革,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和总体实力得到大幅度的改善、优化或加强。尤其令我们难以忘怀的是,岚清同志为突破困扰中国高校改革和发展的一些体制性问题,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解决教职工住房问题以及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所做的大量工作,为我国进入新世纪高校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这本访谈录中我们可以学习的,不仅仅有潜心于所从事的事业的高尚情操、高明的领导艺术和优良的工作作风,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岚清同志领导高等教育的实践和探索,高屋建瓴,紧紧抓住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和主要矛盾,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体现了十分深邃的教育和管理思想。
《访谈录》中,岚清同志多次提到浙江大学的合并和改革,并对此予以较高的评价。浙江大学合并的设想,其实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就已提出,但是囿于当时的条件未能实现,并非是现在有人说是来自上面的长官意志。早在1979年浙江大学由当时的党委书记刘丹同志率团赴美国考察访问,访问团回国后所作的访问报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的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将一些基础比较好的、拥有文理工农等学院的老大学都分成为一些文理大学、多科性工业大学及一些专门学院,以致当前全国竟没有一所文理农工医法师范等学院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大学,这对我们这样一个有十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是很不相称的,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缺陷。因为目前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是各门学科相互渗透,新兴边缘学科不断产生,而多科性综合大学由于各种人才汇聚,图书仪器设备也比较齐全,容易吸引和组织校内外各门学科的专家,从各方面合作,突破传统学科的框框,有效地发展跨学科的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学,因此最能适应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
这一次浙江大学并校改革之所以能取得一定成绩,正是在岚清同志因势利导、具体关怀和亲自指导下进行的,也是中央关于“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思想的典型体现。1998年四校合并以来,浙江大学办学资源得到较为合理的配置和利用,规模适度扩大,层次得到提升,学科和队伍建设取得重要成果,综合办学实力和水平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今天,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没有“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就没有浙江大学的今天。
中央要求高等学校的领导要成为社会主义政治家和教育家,我们要达到这个要求是非常困难的,但要作为一个目标奋发努力。当然这个要求不仅是对学校领导,也应该是对领导教育工作的高级领导的要求。岚清同志是身体力行地做到了,他是政治家自不待说,就他领导我国教育工作十年的情况,他也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家。他深入调查研究,探索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律,他切切实实地帮助解决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大量问题。这一切在《访谈录》中都可以看到。《访谈录》应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读的一本好书。
(2004年6月11日第3版)